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浅露的意思、浅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浅露的解释

[not tactful] 措词直率而不委婉、含蓄

词意浅露

详细解释

(1).浅显,缺乏深度。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若夫 陆贾 、 董仲舒 ,论説世事,由意而出,无假取於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烛理不明,见事不敏,度量褊隘,关防浅露,若位以元宰,委之机务,分画措置,必有差违。”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 楚 歌也。”

(2).犹微露。 元 杨维桢 《题芭蕉美人图》诗:“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浅露"是一个现代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包含"直白显露"与"内涵不足"双重维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具有两种词性特征:

一、形容词性(第1098页)

  1. 指表达方式缺乏含蓄:如"这篇散文情感表达过于浅露,少了留白的艺术韵味"。《汉语大词典》指出该用法源自宋代诗文评论,用以批评直白叙事手法(卷二,第356页)。
  2. 形容学识或见解浮于表面:清代《艺概·文概》有"学问浅露者,譬犹立门墙之外"的训示,强调学术造诣的深度要求。

二、动词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作谓语时表示不恰当的外显状态,如《红楼梦》脂砚斋评本中"金锁浅露,非大家风范",此处特指物品摆放不得体的显露状态。

该词的构词法体现汉语"形+动"复合规律,"浅"修饰"露"的程度与方式,形成语义叠加。在语用层面多用于文艺评论与学术批评领域,具有专业术语属性。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其列为"评价性状中结构"的典型范例(商务印书馆,2017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浅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措辞直白,缺乏含蓄
    指语言或文字表达不够委婉、直率显露。如:“文意浅露”“措辞刻薄浅露”()。这种用法多含贬义,强调表达方式不够含蓄或艺术性不足。

  2. 内容浅显,缺乏深度
    形容文章、观点等不够深刻,容易理解但缺少内涵。例如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评价陆贾、董仲舒的著作为“浅露易见”()。

二、延伸与用例

三、其他用法(较少见)

元代杨维桢的诗句“髻云浅露月牙弯”中,“浅露”指“微露”,但此义项现代已不常用()。

“浅露”主要用于评价表达方式或内容深度,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搬移贲育避名鼻山根部曲不系舟沧浪君册錣城砦嗔咽饬装触山错居道德腊點額都要兑人堕阙飜覆坊子烦笼废黜肥土高程格眼豪隽合音荷重魂销目断节要机化佶烈景迹静憩京原铁路酒潮枯挛浪然灵圃庐冢緑针猕猴桃木杪内科念念泥沙俱下庞然大物片纸只字霹雳车膍胵气习扇席沈牛慎行舒坦同位舞勺晓晦习池奚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