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触山的意思、触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触山的解释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后以“触山”喻力大无穷。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触山之力无以抗,倒日之诚弗能感。”《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鲁庄公 曰:‘ 鲍叔牙 挟忿而来,加以 宋 助, 南宫长万 有触山举鼎之力,吾国无其对手,两军并峙,互为犄角,何以御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触山"是汉语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面本义 "触"指碰撞、接触,"山"指自然地貌中的山体,组合后字面义为"碰撞山体"。该词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此处"触山"特指共工用头撞击山体的行为,源出上古神话。

二、引申义项

  1. 自然现象代称:《汉语大词典》收录其作为"彗星别名"的义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古人观测到彗星形似山峦,故称"触星",后衍化为"触山"的天文代称。
  2. 力量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借指不可抗拒之力,如唐代卢照邻《五悲文》"触山之力,无以抗其锋",比喻强大力量难以抵挡。

三、哲学隐喻 《辞海》解释该词具有"隐喻现实困境"的深层含义,如清代《日知录》"虽触山填海,犹未改其志",用以形容面对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时,仍坚持信念的精神状态。此用法常见于古典诗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取向。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七版、《辞海》网络版、中华书局《列子集释》)

网络扩展解释

“触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典故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典故来源与原始意义

该成语源自《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神话故事: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愤怒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改变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原意比喻力量巨大到足以撼动山河,如南朝刘孝标《辨命论》中“触山之力无以抗”,即强调其超越常理的巨力。

二、现代引申含义

随着语言演变,现多用于以下两种语境:

  1. 达到极限:形容事物发展到顶点或行动触及能力边界,例如:“这项技术已触山,需寻求突破。”
  2. 遭遇难题:指遇到难以克服的困境,如:“谈判触山,双方僵持不下。”

三、使用注意

在古籍文献中,“触山”多保留原始含义;现代语境下则更强调“极限”或“困境”的引申义。两种解释均与共工撞山的“不可抗之力”及“引发剧变”的典故内核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河山白云山颁斌剥剥罢弱悲唶帛丸不二色部画崇嶐电枢鼎娥饤盘二人传坟埏伏伏帖帖肤引负勇纲法工作组官面儿诡算熯造横行将回禄之灾俭府贱骨肉洊饥减损角亢脚直计不返顾蠲罢朗赡凉汉辽参林觉民篱喧冒替梅红罗麽那讷口少言跑差平惠抢窝佥押奇谟轻捷如鱼离水三寸舌是当书案送解锁炼屠膊亡国虏弯头乡来响震失色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