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部曲的意思、部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部曲的解释

(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睨部曲之进退,览将帅之变态。”《新唐书·李光弼传》:“甲夜,士持炬徐引,部曲重坚,贼不敢逼。”

(2).借指军队。《后汉书·董卓传》:“寻而 何进 及弟 苗 先所领部曲皆归於 卓 , 卓 又使 吕布 杀执金吾 丁原 而并其众, 卓 兵士大盛。”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清 黄遵宪 《聂将军歌》:“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

(3).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孙权 已没,大臣未附, 吴 名宗大族,皆有部曲。”《南史·张瓌传》:“ 瓌 宅中常有父时旧部曲数百。”《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四年》:“遂命诸将传梃而誓曰:‘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庶人官之。’”

(4).部属;部下。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今将军既有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之时也。” 宋 张元干 《叶少蕴生朝》诗:“小试擒纵孰敢攖?部曲爱戴如父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当年宿将,久经战阵者尚不乏人,若择其威望素著者,使其统带旧部,协同进剿,准其部曲诸将以原官酌补新兵制之缺,新旧相閒,不能为变,而易於图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部曲”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含义随时代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核心释义:


一、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秦汉至魏晋时期军队的基层组织单位。

词典释义:

“部曲”原为军事术语,“部”指军队的分支,“曲”指更小的编制单位。汉代军队设有部,部下设曲,由校尉和军候统领(据《汉语大词典》)。

例证:

《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


二、私兵或家仆(魏晋至隋唐)

演变为豪强地主或将领的私人武装及依附人口。

词典释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指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兵或佃农,身份介于奴隶与平民之间,战时为兵,平时务农(据《辞源》)。

例证:

《三国志·魏书·李典传》载:“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


三、泛指部属或仆从(唐宋以后)

词义进一步泛化,指下属、随从或仆人。

词典释义:

唐宋以降,“部曲”逐渐脱离军事色彩,泛指官吏或权贵的僚属、仆役(据《古代汉语词典》)。

例证: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云:“部曲有贫贱,僮仆多饥寒。”


词义演变脉络

  1. 军事编制(秦汉)→ 2.私属武装/依附民(魏晋南北朝)→ 3.仆从、下属(唐宋后)

    此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门阀制度衰落与平民阶层崛起的趋势(参考《中国社会史纲》)。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4. 吕思勉《中国社会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部曲”是古代中国历史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内涵随时代演变而扩展,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军队编制单位(汉代)

最初为军事术语,指汉代军队的基层编制。大将军营下设“部”,每部由校尉统领;“部”下分“曲”,每曲由军候管辖()。例如《史记》提及“睨部曲之进退”,即指观察军队编制的调度。

2.豪强私兵(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演变为豪门大族的私人武装,成员多为宗族、宾客或依附农民,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对家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例如《三国志》记载东吴大族“皆有部曲”,这类私兵兼具军事与生产职能。

3.社会阶层(隋唐)

隋唐时期,部曲成为介于奴婢与平民(良人)之间的贱民阶层。他们属于“私家所有”,可被主人转让但不可随意杀害,法律地位高于奴婢(如允许娶平民女子),但仍无完全人身自由()。

4.泛指部属或军队

广义上可代指某人的部下或统辖的军队,如《后汉书》中“董卓部曲”即指其麾下军队()。

演变脉络

从汉代军事编制→魏晋私兵→隋唐贱民,部曲的职能从纯军事向社会经济领域扩展,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需注意:唐代以后,“部曲”作为独立阶层逐渐消失,但其依附关系的影响延续至后世。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世界剥猪猡八师八宇蹦跳滮田笔锋部送辰极愁丝麤密挫气大俥大姜大马爵吊查敦方封册绂絻浮湛连蹇刚挺晷度悍妒合江亭红事黄净子华胄火焰草简允蕉鹿鸡毛文书讥谭叩谢莱茵河泪球略物离距留更茂陵茅屋没情没绪面扬内平佞言浅率七...八...琼扉七隩躯壳去污粉骚忧善听省校神主牌逃婚特护偷讬推延脱亡微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