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然的意思、浪然的详细解释
浪然的解释
(1).放荡无拘束貌。 唐 元结 《浪翁观化》序:“闻 元子 亦浪然在山谷,病中能记水石、草木、虫豸之化。”
(2).徒然。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呼吸寧徒尔,霑濡岂浪然。”
流貌;涌流貌。 唐 柳宗元 《与顾十郎书》:“因言感激,浪然出涕,书不能既。”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谷中有泉出石罅,浪然其流,散漫出山外。”
词语分解
- 浪的解释 浪 à * :波浪。海浪。巨浪。风浪。浪涛。浪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浪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浪。声浪。 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流浪。浪费。浪迹。浪人。孟浪。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
- 然的解释 然 á 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表示一种语气(.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表比拟,
专业解析
“浪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一、形容行为放纵、不受拘束的样子
此义项强调人的行为或性情自由奔放,不拘泥于礼法或世俗规范。
- 释义: 指人行为放荡、不受约束,或性情洒脱、无拘无束的状态。
- 词性: 形容词。
- 来源依据: 该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历时性语文辞书对“浪然”及词根“浪”的训释。“浪”字本身即有“放纵、无拘束”之义(如“浪迹”、“浪游”),后缀“然”表示状态,“浪然”即形容放纵不拘的样子。
- 示例参考: 古籍中可见类似用法,如形容人物性情或行为“放浪形骸”、“倜傥浪然”。
二、形容空洞、虚浮或无实质内容的样子
此义项侧重于形容事物或言辞的虚无、不实在。
- 释义: 指空洞无物、虚浮不实的状态。常用来形容言论、文章或事物缺乏实质内容或根基。
- 词性: 形容词。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同样源于对“浪”字古义的引申。“浪”有“徒然、白白地”、“虚妄”的含义(如“浪语”、“浪说”)。因此,“浪然”可引申为形容虚无、空洞的状态。此解释亦见于《汉语大词典》及相关古汉语研究著作对词汇的解析。
- 示例参考: 可用于批评浮夸不实的言论,如“其说浪然,不足为据”。
“浪然”一词在现代虽不常用,但在理解古籍或特定语境时,其含义主要指向:
- 行为/性情层面: 放浪不羁,不受拘束。
- 内容/实质层面: 空洞无物,虚浮不实。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汉语词汇的权威历时性词典,收录“浪”字相关词条及释义。
- 《说文解字》(许慎撰): 对“浪”字本义及引申义的研究基础。
- 相关古汉语研究著作及论文: 对“浪然”等复合词的具体用例和语义演变的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浪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综合各权威来源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放荡无拘束貌
形容人行为洒脱、不受拘束的状态。
- 例:唐代元结《浪翁观化》序中提到“闻元子亦浪然在山谷”,描述隐士的逍遥生活。
- 现代用法多指性格或行事风格自由不羁,如“他活得浪然自在”。
-
徒然;白白地
表示行为或结果无实际意义。
- 例:唐代元稹诗句“霑濡岂浪然”,强调付出并非徒劳。
- 常见于古文,现代使用较少。
-
流貌;涌流貌
描述液体流动或情感流露的状态。
- 例:柳宗元《与顾十郎书》中“浪然出涕”,形容泪水涌出。
- 此义项多用于文学性表达。
二、词源与演变
- 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浪人”,原指游离不羁者,后演变为形容词。
- 结构上,“浪”表放荡,“然”表状态,组合后强化了不受约束的意象。
三、使用建议
- 文学创作:适合描写人物性格或自然景象,如“江水浪然东去”。
- 日常语境:多用于第一、二义项,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歧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类词典或权威语文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傲慢无礼逼掯兵长出家入道纯善唇舌縒综存目当垆打诊都团断圭碎璧蠹怪杜陵老分意搞鬼公示管蠡火舌见晛矫复教会学校交款锦帆天子景气给事中积阳口彩雷斧历史流水落花黎装绿林豪士卖文抹脸马行南离褰褰倾陁悛心缺欠囷庾人熊三身殿色飞沈博事本识擢疏迟说东谈西束置高阁素不相识苏武牧羊逃命调嘴学舌提点推行无如铦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