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小鼓。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於是鼖鼓戢雷霆之音,鞉鞞恣喋鼛之响。”《南齐书·礼志上》:“自鞉鞞至柷敔为盛乐,他雩用歌舞而已。”
鞉鞞(táo bǐng)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古代礼乐器具,其词义可从字形结构与历史文献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二、礼乐应用 在周代雅乐体系中,鞉鞞组合使用具有特定功能。《周礼·春官·小师》记载:"掌教鼓、鼗、柷、敔"(来源:《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其中鼗(鞉)与鞞常配合钟磬演奏,鞉用于引奏起乐,鞞则承担节拍强化作用。考古发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圆形带柄鼓,印证了这类乐器的实际形制(来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
三、语义流变 南北朝时期出现词义扩展,如《文心雕龙·原道》云"鞉鼓玉磬,辞人之所效"(来源:《文心雕龙注》卷一),此处"鞉鼓"已泛指针砭时弊的谏言载体,衍生出以鼓声喻指讽谏的文化意象。明清字书《正字通》则明确将鞉鞞归入"革部乐具"(来源:《正字通·戌集中》)。
“鞉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鞉”和“鞞”两个单字组成,需分别解析:
鞉(táo)
指古代的一种手摇鼓,形似现代的拨浪鼓,常用于祭祀或乐舞中。其形制为鼓身两侧系绳,绳端缀珠,摇动时珠子击鼓发声。《诗经·周颂》中便有“鞉磬柷圉”的记载,属于礼乐器具。
鞞(bǐng/pí)
该字有两种含义:
组合释义
“鞉鞞”连用可能泛指鼓类乐器,或特指祭祀与军乐中的鼓器组合。但因该词罕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若为古籍引用,建议核查原文出处及上下文。若书写有误,可能为“鼙鞞”(均指小鼓)或“鞉鼙”(手摇鼓与军鼓)的变体。
霭霭暗林抱璧襃女标誉别裁镈师茶上酬物垂四春澌出入打翻身仗弹诋倒休电荷耦合器件动画片发号出令法雷凡尔赛凤仪兽舞抚控敢怕高遏行云故秩好汉做事好汉当鸿水昏霾监祠棘塲豦蜼看垛钱历程离碓旅褐屡迁蜜丁末速木栾内像逆口庀工搴取瀼瀼森邃上讳下讳少帝深文曲折使靳市制寿毫孙心特然天遣贴墨忒楞楞危槛踒躄舞操五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