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讳下讳的意思、上讳下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讳下讳的解释

旧时称先人,不直呼其名,每曰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之上一字,下讳即名之下一字。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髯奴事》:“ 炳之 ( 王炳之 ),僕曾大父也,上字讳 伯 ,下字讳 虎 ,仕至户部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先伯讳上 大 下 正 ,字 汝弼 ,登 淳熙 丁未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讳下讳"是汉语传统避讳制度中两种核心形式,属于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讳"指因礼法或习俗需避忌的称谓,具体表现为:

一、上讳:指对君主、尊长等上位者的避讳 《礼记·曲礼》载"卒哭乃讳",规定对已故帝王、祖先及尊长之名需回避使用,如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该制度在《史记》《汉书》中均有大量实例佐证。

二、下讳:指对晚辈、下属等低位者的避讳 《颜氏家训·风操》提及"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指对晚辈命名需避祖先名讳。如清代《红楼梦》中林黛玉读书时遇母讳"敏"字即减笔改写,反映这种"下讳"传统。

此制度源于周代"六避"之礼,经秦汉发展至唐宋形成完整体系,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现代学者王建在《中国古代避讳史》中指出,这种双向避讳制度构建了传统社会"尊卑有序"的语言伦理体系。当前该词多用于研究文献学、历史学及古代社会制度领域,实际语言生活中已随时代变迁逐渐淡化。

网络扩展解释

“上讳下讳”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对先人名讳的避讳方式,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礼仪场合。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背景: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上讳”指先人名字的第一个字,“下讳”指名字的第二个字。旧时提及先人时不可直呼其名,需用“上讳某,下讳某”的形式替代,以示尊敬。例如,若先人名“伯虎”,则称“上讳伯,下讳虎”(参考宋代王楙《野客丛书》中的记载)。

  2. “讳”的本义
    “讳”指因避忌而隐去或避谈某事,尤其用于尊长或已故者的名字。古代社会强调“为尊者讳”,即对君主、长辈的名字需避讳,不可直接书写或称呼。

使用背景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避讳制度或具体案例,可查阅《野客丛书》《游宦纪闻》等宋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豪鸨母葆臧边腹镳客碧绿瑸斒不登大雅之堂衬句崇饮翠帘冬风菜繁剧狗行狼心广播瓜子金宦室坚操结晶镜华金石友寂阒菌界靠天吃饭苛扰牢牲淩波苗末民常明降目翫漂田匹士劈头盖脑谦俭侨资青骡事琼荂露秋娥秋赋逑好少迭圣迹升觞声奢世治水缸水火夫税帖顺水説长道短谈议风生腾击通计通考通判王路堂帏闼下孰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