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称被废的皇帝。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天子见黜者, 汉 魏 已后,谓之少帝。”
(2).指新登基的皇帝。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十:“少帝 长安 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少帝”是一个历史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被废黜的皇帝
指因政治斗争或权力更迭而失去帝位的君主。例如东汉末年的汉少帝刘辩,继位后被董卓废黜并杀害。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称谓》中提到:“汉魏已后,谓之少帝”,即被废天子统称“少帝”。
新登基的皇帝
特指年幼或刚继位的帝王,如唐玄宗退位后,其子唐肃宗李亨即位,李白在诗中用“少帝长安开紫极”描述新帝登基的场景。
该词可引申为“名义上的掌权者”或“缺乏实权的傀儡领袖”,常见于对权力结构的批判性描述中。例如,现代语境中可用“少帝”暗讽企业或组织中名义领导与实际控制者的分离现象。
少帝的核心含义与“废黜”“新立”相关联,需结合具体历史或文本背景理解。若需更多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旧唐书》等史籍。
《少帝》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年幼时担任帝位的皇帝。
少帝的部首是“⼦”(儿童),由两笔组成。
《少帝》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用来描述年幼登基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皇帝去世、疾病等,有时会出现未成年的皇帝即位,因此,“少帝”这个词就被用来描述这种情况。
繁体字“少帝”和简体字相同,没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但“少帝”的意思没有改变。古时候的“少帝”可能会用古体字书写,但仍然指代年幼时担任帝位的皇帝。
1. 曹芦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帝之一。
2. 这位少帝由于年幼无法独立执政,由宰相辅助。
少帝的相关词汇有:少主、少年皇帝、太子、幼主等。
与“少帝”意思相似的词语有:幼帝、幼主。
与“少帝”意思相反的词语是“成年帝”或“成年皇帝”,指的是成年后登基的皇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