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发号施令 ”。《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説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史记·苏秦列传》:“今 赵 之攻 燕 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於 东垣 矣。”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发号出令,云行雨施,可谓妙而无方矣。” 明 李东阳 《重建成都府学记》:“且今之为政者,必有堂宇以为发号出令之地。”
“发号出令”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发布命令或下达指示以指挥行动,与“发号施令”同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该成语由“发”(发布)、“号”(号令)、“出”(发出)、“令”(命令)四个字组成,表示通过发布明确的指令来指挥他人行动。
出处
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意为统治者发布政令使百姓悦服,体现和谐与仁爱。
用法与结构
示例与延伸
唐代韩愈《贺册尊号表》用“发号出令,云行雨施”形容政令顺畅施行;明代李东阳则以“堂宇”比喻政令发布场所。
近义词
与“发号施令”含义相同,均指通过指令进行指挥。
总结来看,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权威者或管理者行使指挥权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政论语境中。
《发号出令》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发布命令或指示。这个成语由多个部分组成,拆分部首是“发”,“号”,“出”,“令”。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4、5、5、5。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仪式。皇帝会亲自下发号令,指挥国家事务或军队行动。因此,发出命令的过程就被称为《发号出令》。
在繁体字中,《发号出令》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不过,《发号出令》这个成语的写法在古代并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
1. 皇帝经常能够利用《发号出令》来管理国家。
2. 我们的老板经常会《发号出令》来指挥我们的工作。
相关词汇:
组词:发布、命令、指示
近义词:发布命令、发布指示、发布要求
反义词:接受命令、遵循指示、执行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