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棘塲的意思、棘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棘塲的解释

考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尔萨》:“朝廷奚必置棘塲,三载间取若干无用人,以为殃民误国之具?”参见“ 棘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棘塲”一词在汉语词典中通常指“棘场”,其中“塲”为“场”的异体字或古写形式,意指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场所。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背景及用法,确保内容专业、可信,并基于可靠来源进行阐述。内容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以提升解释的权威性。

一、基本定义与词源

“棘场”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专指科举考试的考场。词中“棘”指荆棘,象征考场设置的警戒障碍;“场”表示场所或场地。整体意为“以荆棘围护的考试场所”,强调考场的严格性与防作弊机制。该词最早见于明清文献,如《明史》中记载科举考场常“设棘以肃观听”,体现其历史渊源。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详细意思与历史背景

在科举时代,“棘场”不仅是物理考场,还隐喻考试过程的严苛性。考场外围常布置荆棘篱笆,防止考生与外界串通,确保公平。例如,清代《钦定科场条例》规定“棘围森严”,考生需在封闭环境中应试。此词引申为“竞争激烈或高压的考试环境”,现代汉语中偶用于比喻严格考核场合,如学术竞赛或选拔测试。参考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用法示例与现代关联

“棘场”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

网络扩展解释

“棘塲”可能是“棘螈”的笔误。以下是两种不同背景下的“棘螈”解释:

一、现代物种:镇海棘螈(中国特有极危两栖动物)

  1. 物种地位
    诞生于1500万年前,现存仅约1590只,2016年被列为“极危”物种,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

  2. 形态特征
    具有鱼类与两栖类过渡特征:保留鳃和鳍,四肢各具8趾,皮肤粗糙,幼体需在水中生活58-88天,成年后完全陆生。

  3. 生活习性
    昼伏夜出,栖息于林区落叶或石块下,以蚯蚓、蜗牛为食,繁殖期卵孵化约40天。


二、古生物:棘鱼石螈(已灭绝的四足动物)

  1. 演化意义
    生存于3.6亿年前泥盆纪,是肉鳍鱼类向陆地四足动物过渡的中间形态,体长约0.6米,四肢具8趾且带蹼。

  2. 适应特征
    四肢结构适合水中划动而非陆地行走,保留鱼类鳃和短肋骨,可能生活在浅水沼泽,以落叶分解吸引的小型生物为食。


若需进一步区分两种“棘螈”,可结合具体研究领域(现代生物学/古生物学)提供更多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谤嫉北山志不饮盗泉才将昌籙池畔次浮大魁天下丹汞诞降打嚏谛视东市耏门覆篑告俘高略耕耘树艺贯甲故畴孤轮过摩黄莞桓山之悲活字合金家政妇节鄂积愤锦荐酒风骏大力尽离踪落体卖死母系难爲瓯饭瓢饮盘运捧托破腊起镖请灵轻褣帬腰鋭藻三途石水石星狮子狗水落管溯风贴司完事偎陇儿下本鲜磊遐霄懈场媟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