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女的意思、襃女的详细解释
襃女的解释
亦作“褒女”。 褒姒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幽王 之惑 襃女 也,祅始於 夏 庭。”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未免被他 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高丽女见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 襃女 、 驪姬 之祸乎?”参见“ 襃姒 ”。
词语分解
- 襃的解释 襃 ā 同“褒”。 笔画数:; 部首:衣; 笔顺编号:
- 女的解释 女 ǚ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轻蔑意)。少(刼 )女。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专业解析
"襃女"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典故紧密相关。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其详细解释如下:
-
本义与核心指代:
- "襃女" 特指 "褒姒"。 "襃" 是 "褒" 的异体字或古写形式。因此,"襃女" 等同于 "褒女",即 "来自褒国的女子"。在历史语境中,这个称呼专指西周幽王的宠妃——褒姒。
- 来源依据: 这一释义是《汉语大词典》等大型权威辞书收录的核心义项。其历史背景源于《史记·周本纪》等正史记载:褒国(诸侯国名)人将一名女子献给周幽王,此女即褒姒。
-
历史典故与引申含义:
- "襃女"(褒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典故人物之一。 她以其美貌得宠于周幽王,传说其难得一笑。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犬戎入侵时,诸侯不信烽火,无人救援)。
- 因此,"襃女"一词在特定语境下,可能隐含"导致国家祸乱的宠妃"之意,但这种用法带有强烈的历史评价色彩,并非中性词汇。
-
汉字字形解析:
- "襃": 此字为"褒"的异体字或古体字。《说文解字》中,"褒"的本义是"衣襟宽大",引申有"广大"、"嘉奖、赞美"(如"褒奖"、"褒扬")等义。作为国名或姓氏时,即指"褒国"。
- "女": 指女性。
- 组合"襃女",其字面意义即"褒国的女子",后特指褒姒。
“襃女”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指向的词语,主要等同于“褒女”,特指西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其含义源于《史记》等历史记载,指代来自褒国、因美貌得宠并与“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女子。在辞书中,其释义核心即此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中国权威的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其对"褒姒"及"褒"字(含异体"襃")的释义具有最高权威性。 (可参考官方在线版或纸质版)
- 《史记·周本纪》 - 西汉司马迁著。是记载"褒姒"故事及"烽火戏诸侯"事件的最早、最权威正史来源。 (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襃女”一词中的“襃”是“褒”的异体字,因此“襃女”即“褒女”,特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褒姒。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词构成
- 褒(襃):原为周代诸侯国名,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国曾献美女褒姒给周幽王。
- 女:此处指代女性,强调其身份为褒国进献的女子。
-
历史背景
褒姒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宠妃,因其“冷艳少笑”的性格闻名。据《史记》记载,周幽王为博她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假传敌情,导致诸侯失去信任。最终犬戎入侵时无人救援,西周灭亡(史称“烽火戏诸侯”)。
-
文化象征
在文学中,褒姒常被作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象征美貌对君权的负面影响。例如《诗经·小雅》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暗喻其与西周灭亡的关联。
由于未搜索到具体网页资料,以上内容基于传统史书记载及字源学分析整理。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史记》《列女传》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奥德赛标情夺趣财赆操控潮湿车牛趁闹筹枚愁眉苦眼出份子绌陟怠媮当炉鼎真厎豫都厅鵽雀发脱口齿凤腊風漚分务高翼梗亮怪异关风贵游固习活辣子角觝戏胶言局镇可骇烂赏垒栅履洽埋掩马足龙沙冥翼凝碧牛背笛槃鼓偏国谦俭谴弃情谊人非物是认祖归宗如登春台如花似锦襦缊砂盐十二度饰中鼠毛褐私徒索虏太渊拖债遐坰斜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