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贪得无厌。《战国策·燕策三》:“今 秦 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汉 王褒 《洞箫赋》:“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懟。” 宋 王安石 《风俗》:“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 清 唐孙华 《时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闭,仰拾俯取仍贪饕。”
(2).贪吃,嘴馋。 唐 元稹 《青云驿》诗:“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逆贤擅政纪略》:“且性贪饕,善饮啗,尤好噉犬肉。” 清 蒋深 《蝇》诗:“趋热性能惯,贪饕死亦轻。”
“贪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释义与分析:
本义解析
“贪饕”原指对食物的极度贪婪,后引申为对物质、权力等欲望的无节制追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贪得无厌,尤指贪食或贪财”,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贪惏无餍”的用法即与此意相通。
词源与演变
“饕”字本义为传说中的凶兽“饕餮”,《吕氏春秋》记载其“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后演变为贪婪的象征。因此“贪饕”常与“饕餮”关联,强调贪婪的恶性程度。
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贪饕”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如形容官员腐败(“贪饕之吏”)、资本掠夺(“资本贪饕”)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其多用于书面语,含强烈谴责意味。
近义词辨析
与“贪婪”“贪墨”相比,“贪饕”更强调欲望的失控和破坏性,如《汉书·礼乐志》用“贪饕险诐”描述人性之恶。
参考来源
“贪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为tān tāo,由“贪”和“饕”两字组成:
贪得无厌
贪吃、嘴馋
扩展:
“饕”在《说文解字》中本义为“贪财”,后演变为贪食的象征,如传说中贪食的怪兽“饕餮”。
半除拨烦颤恐迟早吹篪乞食翠衿戴日戴斗荡散断菑对簿法服犯忤辅国高罗规创骨渌渌国劳过去未来故疏含笑入地回忌灰死混俗和光豁畅碱蓬箭衣教诱款至来觐拦告雷州半岛謰语礼宾院论死谩谰毛口沕滑蜜酒黏黏糊糊碰钉子平安字清风岭青罗带秋祓求马唐肆去甚去泰日全食三谏之义三相张家上交擅专生夺硬抢树揭淑节铜乐队托好顽竖微迹仙构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