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避,避忌。《后汉书·左雄传》:“﹝ 左雄 ﹞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新唐书·窦参传》:“入为御史中丞,举劾无所回忌。” 宋 苏轼 《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右臣等窃谓先帝亲策贡士,本欲人人尽言,无所回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泠然》:“气质豪爽,当言无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济世之器。”
回避,避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沉佺期》:“迴忌声病,约句準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
“回忌”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回避忌讳
指在言行中避开禁忌或敏感内容,常见于古籍文献。例如:
周年忌日(较少见)
特指逝者去世后的特定纪念日,如“三回忌”“七回忌”等。此用法多与民间祭祀或佛教文化相关,但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补充说明:
第一义项为核心含义,权威性较高(参考、2、3);第二义项虽存在,但适用范围较窄,且来源权威性较低。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
回忌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对往事的忌讳或回避。它包含了两个部分:回和忌。
回忌的部首分别是回和心,其中回部的笔画数为6,心部的笔画数为4。
回忌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七情有所忌,十二辟有所慎,是谓‘回忌’。”这里指的是人们应当对情感和行为保持适度的回避和避讳。
回忌的繁体字为「迴忌」。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回的形状稍有不同,其形状更接近于「囬」。忌的古字形则为「厉」。
1. 他对于过去的失败经历总是心存回忌,不愿再提起。
2. 在特定的日子里,我们要避免谈论一些令人伤感的话题,以尊重对方的回忌。
1. 回避:避免接触或谈论某人或某事。
2. 忌讳:对某事物或行为感到忌讳,不敢涉及。
3. 回避战术:采取某种战术手段使对方无法接触或攻击。
回避、规避、避讳、畏讳
无忌、无所忌惮、毫无顾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