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来觐的意思、来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来觐的解释

本指古代诸侯在秋天前来朝见帝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覲” 唐 贾公彦 疏:“秋,西方六服,当覲之岁,尽来覲。”后亦泛指臣子朝见国君。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至 承宗 为 卢从史 、 李师道 所詿误,先皇帝征而赦之者再,忧思蹙恧,不克来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来觐的汉语词典释义

来觐(lái jìn) 是由动词“来”与“觐”组合而成的古汉语复合词,专指古代诸侯或臣子前往都城朝见天子,强调“从属地至中央”的朝拜行为,体现尊卑礼制与政治臣服关系。


一、分项释义与权威来源

  1. 核心语义

    • “来”:表方向性动作,指从外地至中心(如京师)。
    • “觐”:特指臣子拜见君主,源自周代礼制“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周礼·春官·大宗伯》)。

      综合释义:指地方官员或藩属国代表主动前往都城面见帝王,以示归顺与述职(参考《汉语大词典》第8卷)。

  2. 文化礼制内涵

    “来觐”是古代“五礼”中宾礼的核心环节,如《礼记·曲礼》载:“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 其仪式包含呈献贡品、汇报政绩,彰显中央集权与君臣秩序(据《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3. 典籍用例

    • 《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描述诸侯携礼器朝见周宣王。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来觐,献地奉图”,反映秦统一后诸侯臣服的场景。

二、语义演变与近义词辨析


三、学术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觐”字条释“臣见君”,1994年版。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诸侯觐礼制度,2003年。
  3.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郑玄注“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实体出版物;在线资源可参考国学大师典籍库或汉典字词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来觐”是一个源自古代礼制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1. 基本释义
    “来觐”最初专指古代诸侯在秋季朝见天子,属于周代朝觐制度的一部分。《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秋见曰觐”,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为“秋,西方六服,当觐之岁,尽来觐”。这里的“六服”指周代按距离王畿远近划分的诸侯国,需按规定时间朝见。

  2. 词义扩展
    后世逐渐泛化为臣子拜见君主的行为,不再严格限定季节。例如唐代元稹在《沂国公魏博德政碑》中描述承宗因故未能“来觐”,即指臣子朝见国君的礼制。

  3. 构词解析

    • “来”表示“到达”的动作;
    • “觐”本义为“诸侯朝见天子”,后引申为恭敬拜见(《说文解字》注“觐,见也”)。
  4.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来觐”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特定礼仪研究,其核心仍保留“恭敬谒见上位者”的含义。需注意与普通拜访(如“来访”)的区别,前者强调礼制性和等级性。

注:不同文献对“来觐”的表述高度一致,以上内容综合了《周礼》、唐代注疏及文学作品中的用例,权威来源可参考、4、6。

别人正在浏览...

挨饿受冻挨靠灞桥波溢长恶不悛弛行词价从恶如崩雕章琢句独峰驼頟頟飞递福筭负暄赶趂恭敬光皮散儿化募诙达胡扑掩胡行乱为奬品简寂见义敢为交口称誉解蹙计恨疾雷记里车金牋几闼积中坎炁况于历头留款乱命螺丝刀梅子萌茁内室暖泉疲懒秋实春华秋旸齐物三尺玉讪讟绳梯食礼送驾随行逐队琐闱叹服兔窟刓蠹下层林显突邪怪翕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