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混俗和光的意思、混俗和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混俗和光的解释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典册高文,不晓是翰墨林中大手;淫词艷曲,多认作繁华队里当家。只得混俗和光,偷閒寄傲。见作 开封 监税,权为吏隐 金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混俗和光”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成语,读音为hùn sú hé guāng,属于联合式结构词汇。该词由“混俗”与“和光”两部分构成,原指修道者隐匿自身锋芒,与世俗和谐共处,后引申为为人处世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生存智慧。

此成语的源头可追溯至道家思想典籍《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经过后世语言演变,宋代《朱子语类》已出现“混俗和光,方见处事之活法”的用法。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更以“似菩萨在家,真可以留客”的表述,生动诠释了该成语随遇而安的内涵特征。

在语义层面,“混俗和光”包含三重递进含义:其一指收敛个人锋芒,避免特立独行;其二强调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处世弹性;其三蕴含大智若愚的修为境界。其近义词“和光同尘”出自《晋书·宣帝纪》,反义词“锋芒毕露”则出自南朝江淹《袁淑传》,共同构成汉语中完整的处世哲学语义场。

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考证,该成语在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尤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为典型载体,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中庸之道的价值认同。现代汉语中,该词仍常见于文学作品与哲学论述,用以描述低调内敛的处世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

“混俗和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较为统一。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指与世俗混同,不露锋芒,保持低调,与世无争的状态。它由“混俗”(混同于世俗)和“和光”(收敛光芒)两部分组成,源自道家思想中“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


二、详细解析

  1. 中性或褒义用法
    强调低调隐忍、融入环境的智慧,例如: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形容文人“不露锋芒”的处世态度;
    • 元杂剧《李云卿》描述道士“混俗和光”以隐藏身份。
  2. 略带贬义的用法
    部分语境中隐含消极避世或平庸无为的意味,如:

    • 《西游记》批评小乘教法“只可浑俗和光”,暗指能力不足;
    • 个别现代解释认为其可能包含“缺乏高尚追求”的批评。

三、出处与结构


四、使用建议

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若形容韬光养晦的智慧,可用其褒义;若强调随波逐流,则偏向贬义。例如:

“他虽才华横溢,却选择混俗和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中性偏褒)
“混俗和光的处事方式,使他逐渐失去了进取心。”(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二刻拍案惊奇》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奔迫篦帘渤海策虑长名牓大丧第産定势短罢法理非数值应用附毛公産灌洗皈投鼓角齐鸣故歇杭嘉湖号灯禾花仙女肩部诫喻计考京氏学金莲华炬稽沈举手相庆开灵恐龙烂目撩鈎历山緑荔枝秘邃慕化凝妆噢嗗拍抚抛割飘风过雨乾热情心球台忍形桑中梢槭疏决思咎弹射条数偷闲偷窳透字屯踞望夫云万年枝僞君子维挽文君稳扎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