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谏之义的意思、三谏之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谏之义的解释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諫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諫之义,令将检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谏之义”是中国古代礼制中关于臣子劝谏君主的基本原则,语出《礼记·曲礼下》。《礼记》郑玄注中将其定义为三种递进式劝谏方式:“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直谏”,体现儒家“事君尽礼”的伦理要求(来源:《礼记正义》卷三)。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1. 讽谏:以隐喻、譬喻等委婉方式规劝,如《诗经》中“主文而谲谏”之法,适用于君主初显过失时,既能保全君主尊严,又能达到警示作用(来源:《毛诗正义》)。

  2. 顺谏:采用顺势引导的策略,如《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所述“称先王以匡君失”,通过历史典故或先王德政进行劝谏,强调以理服人而非强制对抗(来源:《春秋公羊传注疏》)。

  3. 直谏:在国事危急时直言极谏,如比干谏纣王之举,此时臣子需“不避斧钺之诛”,体现儒家“以道事君”的终极责任(来源:《论语·先进》皇侃疏)。

这一制度设计蕴含双重伦理:既要求臣子恪守忠君之责,又赋予其“纠君非”的道德权利,形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独特的制衡机制。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特别强调,三谏的递进次序体现了“仁至义尽”的劝谏逻辑,若三谏不从则“可去”,为士大夫提供了进退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三谏之义”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政治伦理概念,指臣子向君主进谏时应遵循的原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臣子对君主劝谏的正道,即当君主有过失或国家面临危难时,臣子应多次进谏;若君主始终不采纳,则不必强求,以免招致祸患。

  2. 行为准则

    • 三次劝谏:臣子需尽到反复进谏的责任,体现忠诚。
    • 不可则止:若君主执意不听,臣子可停止劝谏,避免无谓牺牲,同时保全君臣关系的道义。

二、典故出处


三、历史评价与延伸


四、现代启示

这一理念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责任边界意识,对现代职场或团队协作中的沟通方式亦有借鉴意义:在坚持正确立场的同时,需审时度势,避免极端对抗。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可参考《公羊传》原文或《宋史》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矮人看戏白粳别开蹊径补褂不规矩参干惨遇畅唓产卵皴法电话殜殜抵死漫生冬釭端饰二功罚点球放射性元素風生獸根据地共料国正寒瘠寒钟红娘子洪辟后半晌摦落积翠汲短计功谋利金范精刻鸠形柯斧科名草狂想曲矻睁睁泷夫路鼗马厮谋道作舍慕悦捻指间镊工排查胚料平正扑实头蒲弋庆拜容长散气声名赫奕收缴穗选帖子词偎慵堕懒五阳校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