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忤的意思、犯忤的详细解释
犯忤的解释
亦作“ 犯迕 ”。冒犯违逆。 晋 陆云 《国起西园第表启》:“不虑犯迕,敢陈所怀。”迕,一本作“ 忤 ”。《南史·萧琛传》:“ 宋 元嘉 、 大明 中,经有被罚者,别由犯忤主心,非关常準。” 唐 王勃 《三国论》:“居显列则陷犯忤之诛,伏閭巷则婴党錮之戮。”《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顺意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为戒。”
词语分解
- 犯的解释 犯 à 抵触,违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进攻:侵犯。秋毫无犯。 触发,发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错事情:犯错误。
- 忤的解释 忤 ǔ 逆,不顺从:忤耳(逆耳)。忤逆(a.背犯,违反;b.不孝顺父母)。忤视(逆视、抗视、正视相看)。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犯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含义
“犯忤”意为冒犯违逆,指违背或违抗他人的意愿、规定或权威。其中,“犯”表示违反、触犯,“忤”则强调不顺从、抵触的心理状态。两字组合后,常用于描述对上级、长辈或社会规范的不服从行为。
2. 发音与构成
- 拼音:fàn wǔ(注意“忤”不读作nì或wù)。
- 字形溯源:“忤”从“心”从“午”,本义为内心与规矩相背,体现情感上的抵触。
3. 使用场景
- 权威关系:多用于下属违抗上级、臣子触怒君主等情境,如《资治通鉴》中“朝廷具僚皆以犯忤为戒”。
- 伦理层面:也可指违背父母或长辈的意愿,但更强调对制度或权力的挑战,与“忤逆”(侧重家庭伦理)略有区别。
4. 文献出处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 晋代陆云《国起西园第表启》:“不虑犯迕,敢陈所怀。”
- 唐代王勃《三国论》:“居显列则陷犯忤之诛。”
5. 近义词对比
- 忤逆:更侧重家庭内部的不孝行为(如违抗父母)。
- 违逆:适用范围更广,不特指权威关系。
“犯忤”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既包含行为上的违抗,也隐含心理层面的抵触,多用于正式语境或历史叙述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犯忤》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违背、违抗。它由“犯”和“忤”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犯”的部首是犬,总笔画数为8;“忤”的部首是心,总笔画数为9。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说文解字》中,意味着违背或违背道德规范。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犯忤」。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所变化。《康熙字典》中记载的古代写法为「犯忤」。在这个写法中,「犯」采用了更加方正的字形,而「忤」的心字旁则更加像一个完整的心形。
以下是几个例句,可以帮助理解《犯忤》这个词:
1. 比如说,当孩子们不听父母的话时,他们就会犯忤。
2. 领导的安排是明确的,请不要犯忤。
3. 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就是在犯忤。
一些与《犯忤》相关的词语包括:违抗、违背、违反等。这些词语在表达上都有着类似的意思,都是指不遵守规范或规定。
相反的词语有:顺从、遵守、服从等。与《犯忤》相对的词语指的是遵循规定或遵守规范的行为。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咨询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