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微弱的兵备。
“螳螂之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áng láng zhī wèi,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微弱的兵备或防御力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来源
成语由“螳螂”和“卫”组合而成。“螳螂”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前肢如镰刀状,看似威猛实则力量有限;“卫”指防卫、守卫。合起来即用螳螂的防御姿态形容力量的薄弱。
引申含义
指代不堪一击的军事防备或脆弱的武装力量,常用于形容防御措施在强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或暗含自不量力的意味。
此成语与《庄子·人间世》中“螳臂当车”的典故相关。原文提到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以螳螂试图阻挡车轮的行为,比喻不自量力或力量悬殊的对抗。后来衍生出“螳螂之卫”,进一步强调防御的脆弱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表达或典故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来源。
《螳螂之卫》是一个成语,由“螳螂”和“之卫”两部分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弱小的个体或势力能够守护自身,反击强大的对手。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个体或弱势方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所展现出的勇敢和坚定。
成语“螳螂之卫”由两个部分组成,可以拆分成多个部首和笔画:
1. "螳"的部首是虫,它的笔画总数是9画。
2. "螂"的部首也是虫,它的笔画总数是11画。
3. "之"的部首是丿,它的笔画总数是3画。
4. "卫"的部首是卩,它的笔画总数是6画。
成语“螳螂之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这个典故有关一个螳螂和黄雀之间的故事,螳螂虽然体型小,但却能够战胜黄雀,守护着自己的领地。这个故事被引申为一个形容弱小个体或势力能够击败强大对手的比喻。在繁体中,成语的写法为「螳螂之衛」。
在古时候,成语“螳螂之卫”也有不同的汉字写法,例如「螳螂之衛」、「螳螂之保」、「螳螂之守」等。这些不同的写法都暗示了相同的意思,弱者面临强者时能够坚守并取得胜利。
1. 虽然我们是小国家,但我们要像螳螂之卫般保护自己的领土。
2. 这位身材矮小的选手竟然战胜了所有强劲的对手,真是个螳螂之卫。
3. 那只小鱼与巨型鲨鱼搏斗,充分展示了螳螂之卫的精神。
组词:螳螂扑蝉(螳螂捕食蝉子,却被后面的黄雀所捕食)
近义词:孤胆英雄
反义词:蚂蚁之卫(形容一个个体或弱势方在面对强大对手时不敢反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