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众的意思、七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众的解释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大智度论》卷十:“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餘五众是出家。”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唐 道宣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众是佛教术语,指依戒律等级和修行状态划分的七类佛弟子群体,涵盖在家与出家信徒。其分类依据佛教戒律体系,具有明确的宗教内涵与社会身份特征,具体如下:

一、在家信徒(居士)

  1. 优婆塞(Upāsaka)

    指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男性信徒。“三皈”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核心义务是护持佛法并践行基本戒律(《四分律》)。

  2. 优婆夷(Upāsikā)

    指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女性信徒,戒律内容与优婆塞相同,共同构成佛教在家信众的基础(《长阿含经》)。

二、出家信徒

(一)初级修行者

  1. 沙弥(Śrāmaṇera)

    未满20岁的出家男性,受持十戒(含五戒及不坐高广大床、不歌舞观听、不蓄金银等),是比丘的预备阶段(《摩诃僧祇律》)。

  2. 沙弥尼(Śrāmaṇerikā)

    未满20岁的出家女性,所受戒律与沙弥相同(《四分律比丘尼戒本》)。

(二)正式僧团成员

  1. 比丘(Bhikṣu)

    年满20岁、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具足戒含250余条戒律,涵盖言行、衣食、修行等全方位规范,标志其正式取得僧籍(《四分律》)。

  2. 比丘尼(Bhikṣuṇī)

    年满20岁、受具足戒的女性僧人,戒条数(348条)多于比丘,体现对女性修行的特殊要求(《比丘尼戒经》)。

  3. 式叉摩那(Śikṣamāṇā)

    特指沙弥尼晋升为比丘尼前的过渡阶段。需受六法戒(两年内严守不淫、不盗等六条),以检验是否怀孕并巩固戒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三、文化意义与宗教功能

“七众”的划分体现了佛教僧团制度的层级性:


参考资料:

  1. 戒律经典:《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 佛学辞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3. 原始经典:《长阿含经》《比丘尼戒经》

网络扩展解释

“七众”是佛教术语,指根据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划分的七类信徒群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七众的构成

七众包含出家五众和在家二众:

  1. 出家五众(受具足戒或部分戒律):

    • 比丘:成年男性出家者,受具足戒(250戒)。其含义包括:
      • 乞士:以乞食维持色身,向佛陀求法滋养法身;
      • 破恶:通过戒定慧破除烦恼;
      • 怖魔:修行解脱使天魔畏惧。
    • 比丘尼:成年女性出家者,受具足戒(348戒)。
    • 沙弥:未成年的男性出家者,受十戒。
    • 沙弥尼:未成年的女性出家者,受十戒。
    • 式叉摩那:准备受具足戒的沙弥尼,需先受六法戒两年。
  2. 在家二众(受三皈依和五戒):

    • 优婆塞:男性在家信徒;
    • 优婆夷:女性在家信徒。

二、修行与职责

三、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各众的戒律细节或修行体系,可查阅佛教经典或权威佛学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暗涩帮耧避迹藏时不远千里彩券常车抄取呈询赤鸟触目儆心出涕大厦将颠镫锄颠旄驮子放辟邪侈扶挮干冬规财古训骸骨函育横轶画阵秽仙讲授涧流极际举要删芜矿穴来宁龙战鱼骇马铃瓜牦轩猛醒麪筋慕贤欧姆定律屏门裒沓轻蹻穷阎漏屋启祚劝说柔融软笑如如少不的泷冈表私神遂字素十锦淘漉特书投篮完事文縠倭螺小写胁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