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饬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飭身以礼乐。”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昔 孔文子 失於飭身而不闻謚懿。”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有懿夫人,飭身约己。佐公清节,谊不为侈。”
饬身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饬"和"身"构成。《说文解字》释"饬"为"致坚也",本义指整治器物使其坚固,后引申为整治、修整;"身"即指人的躯体与品德。二字组合表示"修整自身",核心含义为"通过自我约束与修正达到品德的完善"。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伊训》载"制官刑,儆于有位",孔颖达疏解"儆"即"饬身",指官员自我约束。汉代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将"饬身"解释为"整饬其身使合礼度",强调礼仪规范下的自我修养(来源:汉典网)。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发:"饬身者,修其孝悌忠信之实",赋予其道德实践内涵(来源:国学大师网)。
现代汉语中,"饬身"多用于书面语境,特指通过严格自律达成道德提升,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为"修整自身,使言行合乎规范"。该词常与"厉行""谨饬"等词连用,构成"饬身厉行""谨饬其身"等四字格,用于描述严谨的修身态度(来源:教育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饬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ì shēn,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使思想、言行符合礼仪规范。具体解释如下:
自我警醒与规范
指通过内在的反思与约束,使个人的思想、举止严谨合礼。例如:汉刘向《说苑·辨物》中提到“飭身以礼乐”,强调以礼乐教化修身。
现代释义中,也延伸为注重仪态修饰,展现庄重得体的形象(如查字典等来源)。
文化内涵
该词融合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饬身”既包含对内在思想的约束(如言行严谨),也涵盖对外在仪态的修饰。其意义随时代演变,从古典的道德修身扩展至现代社交礼仪,但核心始终围绕“自律与合礼”。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
逼凌长枕大被淡事发丧丰容改嘴槁坐梗寇挂表孤翠归嗣归壹寒葅毫安毫厘丝忽厚意黄宁混帐行子絜情筋角畸轻畸重九界刻本匡制窥勘浪蕊兰襟妈拉巴子麻田绵挛衲衣判冥飘垡疲隶愆瑕轻纤歧途饶人饶润腮巴子三患善通山纹折到私忌日死限松韵俗氛汰淅天覆地载贴律土型王务文历五泰毋望笑课小爷叔歇足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