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and offer one's services] 前往请求效力
亦作“ 投効 ”。自请效力。 清 代有投效军营、投效河工等例。《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既非候补,又非投効,且还不知他有什么功名,札子不甚好下。” 郭孝成 《河南革命惨史》:“ 阎君 子固 领民团三千餘人,起义未成,遂带义兵千人,投效 安徽 民军。” 丁玲 《诗人亚洛夫》:“你才没有出息,也不去投效,振起精神呀!”
投效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行为指向的动词,指主动投身效力于某个组织、事业或个人,强调自愿奉献才能或力量。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主动献身效力
指自愿加入并为对方付出努力或服务,常含忠诚、奉献的意味。例如:"他早年投效革命,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310页。
参考链接:现代汉语词典在线版(教育部官网收录)
词源与结构
"投"本义为"掷向",引申为"投身";"效"指"献出力量"或"模仿学习"。二字组合后,侧重表达主动归属并为之效劳的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卷5第842页。
参考链接:汉语大词典数据库(国学大师网)
古籍用例
《三国演义》中"贤士投效明主"的表述,体现传统语境中对人才主动归附的称誉。
来源: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参考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斯坦福大学维护)
现代语境差异
当代用法弱化封建依附色彩,多用于描述加入公益组织、科研团队等集体事业,如"投效国防事业"。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1287页。
来源:《新华同义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14页。
"投效"凝结了汉语中对自愿奉献精神的价值认同,其释义需结合行为动机(主动性)、对象(组织/事业)及时代语义演变综合阐释。
“投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主动请求加入并为某方效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投效”指主动前往或自荐为某个人、团体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常带有自愿和献身的意味。例如:“投效军营”指主动加入军队效力。其字义分解为:
历史用法
该词在清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描述向官方或特定工程(如军营、河工)自荐效力的情况。例如《老残游记》提到:“此人既非候补,又非投効”,说明“投效”与官方候补职位有所区别,强调非正式途径的主动效劳。
语境与示例
近义词与辨析
近义词包括“投奔”“效劳”,但“投效”更强调主动性和正式性,不同于单纯投靠或被动服务。
权威来源参考
汉典、沪江词典等均将其定义为“前往请求效力”。如需查看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老残游记》及相关清代文献。
安乐不可移易采粲策勉承廕饬化崇险吹齑垂帘听决当若刀芒冬遇端敏方滋未艾负薪公职人员关闸黄孽晦窒荚蒾简符僵落荐饥剪钱曒絜较箸金醴空石空想社会主义苦怀怜抚吏鬼陆梁蔓草难除漫乱麋灭慕乐内金盘剥骈赘谯橹气孱气胸镕钧若不胜衣弱尚山海经山女砂子衰绝叔父淘战天年偷合苟从亡魂失魄王梁武成王物美价廉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