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祷桑林的意思、汤祷桑林的详细解释
汤祷桑林的解释
谓 汤 逢大旱,自以身为牺牲,祷于 桑山 之林以祈雨。表示 商汤 仁德爱民。语本《吕氏春秋·顺民》:“昔者, 汤 克 夏 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 乃以身祷於 桑 林……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説,雨乃大至。”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汤 祷 桑林 , 邾 迁于 绎 , 景 祠于旱,可谓爱民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汤 祷 桑 林,復为君父耶?”
词语分解
- 汤的解释 汤 (湯) ā 热水:汤雪。赴汤蹈火。扬汤止沸。 煮东西的汁液:米汤。参(卬 )汤。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汤。菜汤。清汤。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汤泉(温泉)。汤山(在中国北京市)。 中药的剂
- 桑林的解释 .桑树林。 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一:“蝉鸣空桑林,八月 萧关 道。” 宋 梅尧臣 《送吴季野太博移蜀灵泉先至辇》诗:“苇箔蚕齐老,桑林叶更生。” 元 赵孟頫 《右耕》诗之十二:“寒风吹桑林,
专业解析
汤祷桑林是汉语典故词汇,指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在桑林之地祈雨的故事,象征古代君主为民请命、自我牺牲的精神。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分项说明:
一、核心释义
指商汤因大旱在桑林向天祈雨,以自身为祭品的行为。典出《吕氏春秋·季秋纪》:「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
(参考:中华书局《吕氏春秋译注》)
二、历史背景与行为解析
- 时间与事件:商初遭遇连续五年大旱,汤王认为灾祸源于自身执政过失,故在桑林(商朝祭祀圣地)举行祈雨仪式。
- 自我献祭:汤剪去头发、断指甲(象征削发断爪代刑),以君王之身替代牲畜作为祭品,向上天忏悔求雨。此举体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责任意识。
(参考: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
三、文化象征意义
- 仁政典范:后世将此举解读为明君「以民为本」的象征,《淮南子》称「汤祷桑林,而四海之云凑」,强调其德政感天。
- 成语化延伸:衍生为「桑林祷雨」,喻指当权者为解民困而竭诚自责或自我牺牲的行为。
(参考: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大词典》)
四、文献记载与权威性
除《吕氏春秋》外,该典故亦见于《尸子》《荀子·大略》等先秦文献,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详述其细节,历代史书及类书(如《艺文类聚》)均收录,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案例。
(综合文献考据)
参考文献
-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
- 刘康德《淮南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002年.
(注:古籍原文无直接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知网学术库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汤祷桑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读音与出处
- 拼音:tāng dǎo sāng lín
- 出处: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商汤为求雨以自身为祭,在桑林祈祷的史实,后世如汉代荀悦《申鉴》、三国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文献中亦有引用。
典故背景
商汤灭夏后,天下遭遇持续五年的大旱,民不聊生。商汤认为灾祸因自身德行不足而起,于是以身为牺牲(祭祀品),在桑林举行祈雨仪式。他剪发断爪(象征自我惩罚),向上天祷告,最终感召大雨降临,旱情解除。
含义与意义
- 核心意义:赞颂古代贤君以民为本、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统治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 延伸解读:该典故不仅反映古代“天人感应”思想,也蕴含“君主与民众命运相连”的政治理念,成为后世仁政思想的典范。
注意点
-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误将出处归于《诗经》,实际应为《吕氏春秋》。
- 该成语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究原始文献,可参考《吕氏春秋·顺民》的完整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须剥葱保和殿八佾标图薄才重山峻岭纯雅大遐东户風雨服气伏枕纥繨关览龟甲屏风归身诃问河西走廊华浄俭退骄汰解字积木絶物抗辩考限纍堆乐极生悲鬣狗理发隆思碌轴旅饮慢忘内韄逆德蓬藋朋戚辟车蒲鞭强枝弱本祈谷坛穷否蕲州鬼入行赏不当功使鬼钱饰巾施针属从死伤相枕素纱通奏侻陋委延温溼无服之殇相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