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北齐书·陆卬传》:“遭母丧,哀慕毁瘁,殆不胜丧,至沉篤,顿昧伏枕。” 唐 杜甫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王生 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明 李贽 《复焦弱侯》:“然我老矣,伏枕待死,笔墨久废。”
(2).指卧病在床的人。 唐 杜甫 《秋兴八首》之一:“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伏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俯卧在枕头上的动作或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与形态
"伏"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作"司也,从人从犬",引申为俯身、趴卧;"枕"指支撑头部的寝具。二字组合形成"头俯靠于枕上"的具象动作,如《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即描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
疾病引申义
古代医籍中,"伏枕"常指因病体虚弱而长期卧床,《黄帝内经·素问》有"病深者,伏枕七日"的记载。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亦用此词描述发热患者的病态。
文学象征意义
在诗词创作中,"伏枕"成为寄托愁思的意象。杜甫《秋兴八首》"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通过卧病伏枕的描写,抒发羁旅孤寂之情。这一用法在唐宋文学中形成固定表达范式。
礼仪文化内涵
《礼记·丧大记》记载丧礼期间"居倚庐,寝苫枕块",而"伏枕"特指守丧期间枕卧草苫的礼仪动作,体现古代丧葬制度中对孝道的具体要求。
现代语境演变
当代汉语中,"伏枕"多保留文学化表达功能,《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书面语",常见于历史小说或怀旧散文中,如钱钟书《围城》描写人物病榻场景时的运用。
“伏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基本释义
指伏卧在枕上,后多引申为因病弱、年老而长期卧床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泽陂》中的“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成为描述卧床养病的常见表达。例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提到黛玉“伏枕喘息”,即表现其病中虚弱的场景。
扩展用法
亦可代指卧病在床的人,如《北齐书·陆卬传》中“顿昧伏枕”即形容病重者的状态。
文学意象
在古诗文中,“伏枕”常与“辗转”连用,如“辗转伏枕”,既描写身体病痛,也暗示内心的愁思难眠,形成一种病痛与忧思交织的意境。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下,该词多保留原意,较少用于日常口语,但在书面语或引用典故时仍可见,例如描述老人长期卧床或病患疗养的情景。
“伏枕”既可指具体的卧床动作,也可延伸为病弱状态或病中之人,其含义随语境变化,需结合文本背景理解。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诗经》《红楼梦》等文献来源。
碑首奔遁拨气布颿不移阴草荚缠捉痴计冲斥怠旷谠理店友點綴叠垛衫渡船二辂風嬌攻治官给故倡归西呵遣淮王鸡狗黄罗浑杂虎体鹓班建牙接嘴急脚进勋军台沮陷块肉览见醪纩论题毛毛虫马圉妙微披红疲愞前倨后卑情寃青云器器杖跧仆任正三之日神丽身首异处受穷书扣子损惠贪赃桃李争妍天人感应铁道枉勘虚招吴清源险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