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肃慎之矢的意思、肃慎之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肃慎之矢的解释

周武王 、 成王 时, 肃慎氏 来贡楛矢、石砮,因有“肃慎之矢”之称。后遂以为典实。《国语·鲁语下》:“此 肃慎氏 之矢也。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於是 肃慎氏 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令德之事也。”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一折:“俺带着虞人们,牵了犬,臂了鹰,架乌号之弓,挟 肃慎 之矢,到 中山 地面打猎一回咱。”参见“ 肃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肃慎之矢”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东北地区肃慎部族所制的箭矢,具有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的多重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析该词:

  1. 词义解析

    “肃慎”为上古东北部族名称,最早见于《竹书纪年》,“矢”即箭矢。合称“肃慎之矢”特指该部族进贡中原王朝的箭类武器,后成为文化符号,象征边疆部族与中原的臣属关系。

  2. 历史背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肃慎人“以石为镞,楛木为矢”,其箭矢以楛木为杆、青石为箭头,因材质独特被周王朝视为军事贡品。这种箭矢工艺在《国语·鲁语下》中也有印证:“肃慎氏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

  3. 文化象征

    在汉语语境中,“肃慎之矢”逐渐演变为边疆臣服的代称。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能辨识陈国府库中的肃慎箭矢,以此证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政治隐喻。

  4. 语言演变

    《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历史专名,释为“古代肃慎族所制的箭,后泛指良箭”(参见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9册)。现代研究中,吉林市考古发现的西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镞,进一步佐证了肃慎箭矢的形制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肃慎之矢”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 词源与历史背景
    “肃慎之矢”指周武王、成王时期,东北地区的肃慎氏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楛矢(hù shǐ)”和“石砮(shí nú)”。楛矢为楛木制成的箭杆,石砮是石制的箭头。这一事件记载于《国语·鲁语下》,成为中原与边疆民族友好交往的象征。

  2. 引申含义
    后世将“肃慎之矢”作为典故,常用于比喻边疆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臣服与朝贡关系,或代指来自远方的珍贵贡品。部分现代解释(如)也引申为“言行谨慎”的象征,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再诠释。

  3. 文化意义
    该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原与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互动,成为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如提到,它被视为“友好往来的文化符号”。


“肃慎之矢”原指肃慎氏族进贡的箭矢,后演变为象征边疆归属和文化交流的典故。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现代引申义需谨慎考据。更多古籍记载可参考《国语》及《后汉书·东夷传》。

别人正在浏览...

阿曾棒喝保城宝图宝玺报信北府兵卑摄徧戒博闻强记补缉不死庭痴迷蹙凌水粗细焚次风掣雷行赙祭盖壤感应电流官荒馆舍滚开荐引搅刺骄僭驾头金刚神金环蛇谨抑臼杵絶甘浚渫居下讪上旷阔贶寿良史例生马耳东风麪粻摩跌齧铁泙湃迫屑荛竖伤荷藕上源珊瑚树山库蜃风秫秫随手拈来坦怀潭隩廷诘通班晚婆无头面雾櫂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