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刈草打柴的童子。《后汉书·儒林传序》:“自 安帝 览政,薄於蓺文……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蕘竖,至於薪刈其下。”
“荛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ráo shù,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荛”的演变或相关成语(如“询于刍荛”),可参考字典或古籍注解。
《荛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竖直的杆子或支架。
《荛竖》由3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艸部、立部和竹部。它的拆分笔画数为12画。
《荛竖》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是古代汉字的一部字书,其中记载了大量汉字的来源和释义。
《荛竖》的繁体字为「蕘豎」。
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在纸上书写汉字。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虽然《荛竖》在古代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1. 他用一根竹子做成了一个荛竖。
2. 请把这个荛竖竖起来。
若干组词:
- 竖立:竖直地立着。
- 高竖:高大而直立。
- 荛枳:指一种草木。
- 荛苒:形容草木茂盛或湖面泛草。
《荛竖》的近义词:
- 竿:指竹竿或其他细长的物体。
- 杆:指粗壮而竖立的物体。
《荛竖》的反义词:
- 横:指与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
- 平:指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