荛竖的意思、荛竖的详细解释
荛竖的解释
刈草打柴的童子。《后汉书·儒林传序》:“自 安帝 览政,薄於蓺文……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蕘竖,至於薪刈其下。”
词语分解
- 荛的解释 荛 (蕘) á 柴草,割柴草:行牧且荛。 采柴草的人: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后多指在野之士)。荛竖。 “芜菁”的别称。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竖的解释 竖 (竪) ù 直立,直立的,与“横”相对:竖立。竖井(一种垂直的矿井)。竖琴。竖起耳朵听。 汉字笔形之一,自上往下。 上下的或前后的方向,与“横”相对:竖着写。 旧称未成年的童仆,小臣,引申为卑贱的
专业解析
"荛竖"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其释义可结合字源与古代文献用例分析如下:
字义解析:
- "荛"(ráo)本指柴草,《说文解字》释为"薪也",后引申为采集柴草之人。如《诗经·大雅》"询于刍荛"中的"荛"即指樵夫。
- "竖"(shù)原指未成年的童仆,《广雅》注"童仆之未冠者",后扩展为对从事劳役者的称呼,如《史记》"厮竖子"指杂役。
组合释义:
"荛竖"属并列式复合词,特指古代从事薪柴采集的年轻仆役,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如《后汉书》注疏提及"荛竖负薪于野",描绘了山林间劳作的采薪者形象。该词在唐宋后逐渐少见,现代汉语中已罕用。
语义辨析:
需注意与"樵夫""刍荛"等近义词的差异:"樵夫"强调职业属性,"刍荛"含谦称意味,而"荛竖"更侧重指称年轻仆役的身份特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9卷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
-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章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
网络扩展解释
“荛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ráo shù,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荛:指柴草,也指打柴的人(如“刍荛”即割草打柴者)。
- 竖:原意为直立,引申为童仆或年轻人(如“牧竖”即牧童)。
- 合义:指刈草打柴的童子,即从事割草、砍柴等劳作的少年或仆役。
2.文献例证
- 《后汉书·儒林传序》提到“荛竖”与牧儿并列,描述他们在山野间劳作的情景。
- 《资治通鉴》中记载:“或牧儿、荛竖薪刈其下”,进一步印证其指代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
3.扩展解析
- “荛”的动词用法:亦可表示“打柴草”,如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中“郴州荛牧儿”。
- 语境关联:常与“刍荛”“牧竖”等词并用,体现古代底层劳动群体的身份特征。
4.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荛”的演变或相关成语(如“询于刍荛”),可参考字典或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食避伏鼻炎不识时务不易之论词林瘁瘅诞弥大女人诞昭蹈难钝兵恩盼匪色瓜蒂怪险冠屦倒施鼾齁华岱挥戈洁疾犒赏客观事物夸妍斗艳来会朗烈滥伪乐调闷乱面墙莫可名状涅伏排沙见金淠淠秦庭朗镜寝冤曲破弱习折槛圣旦神清气朗审注诗经食指叹悔甜鞋浄袜调词架讼通风报信隤祉突立温疠武会试五龙舞台艺术相抵贤力贤母良妻消中歇泊心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