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臼与杵。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易·繫辞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三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苏门山 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臼杵是汉语中由两个相关器具名称组成的复合词,分别指代古代舂米工具中的“臼”与“杵”,后引申为协作关系的象征。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权威来源角度分述:
臼(jiù)
指石制或木制的凹形容器,用于盛放谷物。
《说文解字》:“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杵(chǔ)
指一头粗一头细的棒槌,用于捣击臼中谷物脱壳。
《康熙字典》引《广韵》:“杵,捣物槌。”
来源:《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本)。
“臼杵”合用后超越具体器物,衍生出两层含义:
协作象征
因臼与杵需配合使用,比喻事物相互依存或人际合作,如成语“臼杵之交”形容密切配合的伙伴关系。
《汉语大词典》释义:“臼与杵。喻指相依或合作。”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劳动意象
作为农耕文明的典型工具,常出现在诗词中代指辛勤劳作,如宋代陆游《村居》诗:“臼杵声中寓岁丰。”
来源:陆游《剑南诗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先秦文献《易·系辞下》已载“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印证其历史渊源。汉代《淮南子·说林训》进一步以“臼杵相宜”比喻事物契合,成为哲学隐喻。
来源:
“臼杵”本义为舂米工具,因功能互补的特性,在汉语中逐渐演化为协作共生的文化符号,其释义需结合器物功能、文献用例及哲学隐喻综合理解。
“臼杵”是汉语词汇,拼音为jiù chǔ,指古代用于舂粮食或其他物品的工具组合,由“臼”(容器)和“杵”(捣棒)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臼为石制或木制的容器,杵是与之配套的捣棒,两者配合使用可将谷物脱壳或捣碎。这一工具组合在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历史文献记载
结构与用途
延伸与示例
注意:需与“杵臼之交”(指不计身份的交友)区分,后者拼音为chǔ jiù,词序和含义均不同。
拜觐编管嗔愤池泽窗楞床腿除害兴利打茶围地动都工反吟伏吟飞苞驿篚凤阁烽堡偾起槀街根绪搆难挂帙鸿俦鹤侣喉塞音花翘诲示恢卓火剌剌架鳌渐浸饯幕脊封脊令鸡黍期居安思危巨款凉床列籍绺窃买复马陆抹头谋将畮陇拈花蓬茆叵测漆姑弃择劝戒群蚁附膻认养如何爇客甚莫寿坎庶叔四则苏娘委顿威烈效祥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