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访议的意思、访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访议的解释

(1).咨询,谋议。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知足以为礲礪,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 唐 韩愈 《复仇状》:“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怜孝子之心,示不自专,访议羣下。”

(2).依据义理。访,通“ 放 ”;议,通“ 义 ”。《战国策·赵策二》:“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不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 吴师道 补正:“‘访义’,又疑‘放义’,谓放於义也。” 诸祖耿 汇考:“ 吴师道 又疑访议当作放义,与循计句并承上文而言,於义亦得。”一说,义为征询意见。 吴师道 补正:“循计谋之事,虽有故失而无累。访谋议之行,虽有穷急而不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访议"是一个相对书面化且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咨询、商议或征询意见。它由两个动词性语素"访"和"议"组合而成,体现了寻求意见并进行讨论的过程。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咨询商议

    • 访 (fǎng): 本义指广泛地探问、寻求(信息、意见等),引申为咨询、请教、探访。
    • 议 (yì): 本义指讨论、商量,发表意见,引申为商议、评论、建议等。
    • 组合义: "访议"结合了这两个字的含义,指主动去征询、请教他人意见,并就某事进行讨论、商议。它强调的是一个寻求外部意见并进行探讨的过程。例如:"遇有疑难,当访议于贤达。"(遇到疑难问题,应当向贤能通达的人咨询商议。)
  2. 侧重过程与目的

    • "访议"一词更侧重于行动的过程——走出去或主动联系他人以征求意见,并与之讨论。
    • 其目的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做出决策或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3. 使用场景与辨析

    • 场景: 多用于较为正式或书面化的语境,如历史文献、公文或描述需要集思广益的决策过程。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常被"咨询"、"商讨"、"商议"、"征询意见"等词替代。
    • 辨析:
      • 与"会议"区别: "会议" (huìyì) 指正式的集会讨论,强调集会的形式;"访议"则强调主动征询和商议的动作,不限定于集会形式,可以是一对一或多人的非正式咨询讨论。
      • 与"议论"区别: "议论" (yìlùn) 指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带有评论、评价的意味;"访议"的核心是寻求意见和商讨,目的性更强。

"访议"意指为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而主动向他人征询意见并进行讨论商议的过程。它是一个书面化词汇,体现了集思广益、寻求外部智慧的行为。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访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1. 咨询、谋议
    指通过探访或讨论来征求意见或商议事务。例如汉贾谊《新书·官人》提到“仁足以访议”,强调通过仁德来征询建议。唐韩愈在《复仇状》中也提到“访议羣下”,表示君主广泛征询臣子的意见。

  2. 依据义理(通假用法)
    通过通假字“访”通“放”(依据)、“议”通“义”(道义),合指遵循义理行事。如《战国策·赵策二》中“访议之行,穷而不忧”,吴师道注解认为此处应为“放义”,即依据道义。

二、延伸讨论

三、典型用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新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挨饿白衫儿宝倌崩陨博大精深侈溢畜缩撺哄单缣叮咚缔昵东方未明蜚语風塵之驚釜钟赶工根钝搆成官虎吏狼国士红娘子豁除火拚茧卜金数金晕禁子苛重亏空龙床娄金墨麻目光如鼠募召闹乱闹气年份牛农对泣喷礴偏巧骈首就逮嗛呥潜然其如曲队爇腾腾山茶侍疾十字路口祀孤陶家菊特种工艺狪狪望空微材五英恶欲闲冰期涎唾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