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水砦 ”。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新五代史·死节传·刘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 淝河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当先立水寨,令 青 徐 军在中, 荆州 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海岛便近去处皆设水寨,以据险伺敌。”《说岳全传》第二九回:“当时小嘍囉就开了水寨栅门,放那 岳元帅 的小船进来泊好。”
“水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
指古代军队在水域(如河流、湖泊等)周边搭建的临时防御工事,用于阻拦敌军进攻或提供作战掩护。其名称由“水”(水域)和“寨”(防御工事)组合而成,发音为shuǐ zhài。
变体与别称
亦写作“水砦”,多见于古籍,如《新五代史》中记载“决其水砦入于淝河”。
建造材料
通常以木头、竹子、藤条等搭建,形成栅栏、营垒或浮桥式结构,部分还设有瞭望塔和箭楼。
军事功能
史书记载
文学引用
如今“水寨”一词还可指代水边村落或旅游景点(如广东梅州市五华县的“水寨镇”),但核心含义仍与古代军事防御紧密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战役或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可参考《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古籍。
《水寨》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最常见的意思是指位于水域中的堡垒或防御性建筑物。
《水寨》的拆分部首是氵(shui3)和阝(fu4),总共有12个笔画。
《水寨》的来源并不确切,但可以推测,由于其“水”字的“氵”部分,可以认为它与水相关。繁体字为「水寨」。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写作《水寨》的承载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1. 这座水寨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而建造的。
2. 在清澈的湖水中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水寨。
组词:水城、水堡、水塘
近义词:水楼、水堡
反义词:陆寨、陆堡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