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量人的品德。《逸周书·官人》:“事阻者不夷……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此之谓揆德。”
《汉语大词典》对“揆德」一词的释义为:通过观察人的行为举止来揣度其品德。该词由「揆」与「德」复合构成。《说文解字·手部》释「揆」为「度也」,即衡量、推测之意;「德」指人的道德品质,《论语·颜渊》有「君子之德风」的表述,强调德行如风影响他人。
古代文献中,「揆德」常应用于人物品评领域,如《后汉书·郭泰传》记载名士郭泰「善人伦,揆德量才」,指其擅长通过行为观察来评判他人德性与才能。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提及「揆德而用」的用人准则,强调以德行为选拔标准。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言色彩较浓的语境,如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指通过具体行为推断人物品格的评价方法。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类为「行为伦理范畴词汇」,突显其道德评判功能。
“揆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揆德”由“揆”(kuí)和“德”(dé)组成。
该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官人》,其中提到通过行为特征判断品德:
“事阻者不夷……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此之谓揆德。”
意为:行事受阻者可能缺乏平和,自私者可能不义,夸夸其谈者可能无信,这些均属“揆德”的评判标准。
古人将“揆德”作为识人方法之一,通过具体行为推断内在品德。例如:
如今,“揆德”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对品德的衡量,如人物评价或道德分析。其核心思想与当代“以行为观德”的理念相通。
注:部分示例参考了非权威来源(如),建议结合古籍原文(如《逸周书》)进一步考证。
暗泣暗中摸索懊恼泽家百世流芬白玉石板墙阪险汴宫碧莹匕箸赤褐出山泉水怵惕存十一于千百蛋黄动作片斗风端坐尔虞我诈发曙摓衣隔三差五孤竹城海估回电假迹假门假氏界道金闪闪救焚拯溺峻登居正岂弟君子蜡撚拉縴冷汗离方遯员路车面奏内顾之忧陪床朴鄙迁日气圈群雄胠翼荣纷三互法三周说法事事物物疏匕讨求同论惋怅丸卵瓦砚危睇蜗牛庐飨庙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