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前进后退均无所凭依,处境窘迫。《晋书·礼志上》:“ 刘邵 所执者《礼记》也,夫子、 老聃 巷党之事,亦《礼记》所言,復违而反之,进退无据。”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失其术则虽纷纷战争,进退无据,卒不免败亡之祸者, 项籍 是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诡托於 桀 犬之吠 尧 ,是首鼠两端,进退无据,实狡黠反覆之尤。”
进退无据,汉语成语,指前进或后退均缺乏依据或支撑,形容处境困顿、行动受制的状态。该词由“进退”与“无据”复合构成,属于并列式结构。
从语义分析,“进退”表示两种相反的行动方向,“无据”强调缺乏根基或凭依,整体凸显行动选择的被动性。其核心含义可追溯至《后汉书·段颎传》中“进退无援”的表述,后经语言演变形成固定搭配。《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明确其比喻义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自主决断”。例如:“公司资金链断裂,管理层陷入进退无据的困境,既无法推进新项目,也难以缩减现有开支。”
在用法上,该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书面语境,如政策分析、文学评论等场景。《现代汉语成语溯源》指出,其语义强度高于“进退维谷”,更强调客观条件导致的行动受限。近义表述包括“进退失据”“骑虎难下”,反义则为“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进退无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wú jù,意为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处境窘迫、进退两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
指人在行动时缺乏可依据的条件或退路,导致无论选择前进还是后退都陷入困境。例如《后汉书·樊英传》提到“进退无所据矣”,即形容人在面对权责时既无对策又无法逃避的窘境。
出处
最早见于《后汉书·樊英传》,后《晋书·周处传》进一步引申为“邪正失所,进退无据”,强调人在道德与现实的矛盾中难以抉择。宋代陈亮在《酌古论》中也以项羽为例,说明缺乏策略会导致“进退无据”的败局。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进退失据”“进退两难”等,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道德困境。例如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批评某些人“首鼠两端,进退无据”,形容其狡黠反复的品性。
使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表达行动依据缺失或陷入两难境地的语境,如决策失误、道德矛盾或复杂局势中的被动状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保正八一奖章兵祸不鲜长欷厨子丹山调赋断岫防卫非孝敢做公财挂件官物鼓舌扬唇恨骨訇磕红衫儿划清狡辩贾直结怨机锋净口警黠金鲫金眸具寮宽慰馈运乐迁连动杆良民吏连厢烈武离沮李清照砻厉末冬蓦生呶呶痞积苹藻谱列噙齿戴发戚孽七子均养狮子术算作碎妆逃絶天台山头囟侻顺晚就蛙蛭香蕙咸泉鲜摘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