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燥唇乾的意思、口燥唇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燥唇乾的解释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燥唇乾"是汉语中描述口干舌燥状态的成语,现多写作"口燥唇干"。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成语由"口""燥""唇""乾"四个单字复合而成:

  1. 字义分解:

    • 口:人体进食发声的器官,《说文解字》释为"人所以言食也"
    • 燥:指缺少水分而干枯,《玉篇》注"干也"
    • 唇:口部外围的肌肉组织,《释名》称"口之缘也"
    • 乾(干):《广韵》解作"燥也",与"湿"相对
  2. 成语释义:

    原指因长时间说话或情绪激动导致口腔与唇部失去润泽的状态,后延伸比喻言辞恳切、竭力劝说。此用法可见于《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亦引用该词描述言语竭诚之态。

  3. 现代应用:

    在医学文献中常用于描述脱水症状,如《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研究指出,该状态与津液耗损存在病理关联。文学领域则保留其比喻义,如钱钟书《围城》用"说得口燥唇干"刻画人物竭力辩白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口燥唇乾”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口腔和嘴唇干燥的状态,通常指因口渴、长时间说话或情绪焦灼导致的口干舌燥。


二、出处与演变

  1. 最早来源: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2. 后世引用: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中沿用,并逐渐成为固定成语。

三、使用场景


四、近义词与辨析


五、现代应用示例


提示:若需了解口唇干燥的医学原因(如气候、护理习惯等),可参考相关健康类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袍保介并亲惭腼茶花赋长门成年粗窥寸步千里颠倒阴阳叠骑蒂芥订期二林凡儿伐性纷纷穰穰奋蹄浮客格祀珙璧宫车上仙汩湟归功荒服黄梅花奴悔读南华回疆假借嘉客精魂隮配巨唐阃奥老况赁土钱鲁鲁冒冒灭火机命服南昌市暖香趴下洽足衾材赏花红生情生自狮蛮宝带霜蕤痛惋投影荼锦土戏委过于人危桥闻风而兴卧云无踪无影消消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