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戒畏自警。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百姓见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肃慄以彰示将来。”
“肃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肃栗(拼音:sù lì)意为“戒畏自警”,指因敬畏而自我警戒,带有严肃、畏惧的心理状态。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用刑》:“百姓见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肃慄以彰示将来。”
语境分析:通过严刑峻法,使未犯罪者心生畏惧,从而达到警示作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学语境中。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严肃自警”的核心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抱朴子》原文或古汉语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肃栗(sù lì)是一个拟声词,形容因害怕、恐惧或受到惊吓而身体颤抖的样子。通常用于形容人或动物在遭遇恐惧时的表情和动作。
肃(丿一卜十)是由3个部首组成,并且有8个笔画。
栗(木禾)是由2个部首组成,并且有10个笔画。
肃栗的来源可能与古代人们在面对可怕的事物时自然表现出的反应有关。从字面上看,肃栗的发音本身也能够形象地表达出害怕和颤抖的感觉。
肅慄(sù lì)是肃栗的繁体字。
在古代写法中,肃栗的字形有所不同。
肃的古代写法:
栗的古代写法:
1. 他听到突然传来的巨响,不禁肃栗了一下。
2. 看着恶魔般的面孔,她浑身肃栗。
3. 在深夜中,他感到一阵肃栗,好像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肃然(sù rán):表示肃穆而庄重的样子。
栗人(lì rén):形容害怕而颤抖的人。
害怕、惊恐、恐惧、战栗
勇敢、大胆、镇定、冷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