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地的意思、寄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地的解释

(1).寄放妻儿财货的地方。《国语·郑语》:“公説,乃东寄帑与贿, 虢 鄶 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按,帑,通“ 孥 ”。《国语·郑语》:“君若以 周 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韦昭 注:“妻子曰孥。贿,财也。”

(2).暂时由他人代管的地方。《战国策·韩策一》:“公何不以 秦 为 韩 求 潁川 於 楚 ?此乃 韩 之寄地。” 鲍彪 注:“此本 韩 地, 楚 取之,故云。”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是故 三秦 者, 项王 之寄地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临时托管或暂时归属他人的土地。该词强调土地权属的暂时性、非永久性,常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字面含义

    “寄”意为“暂时托付”,“地”指土地。合指主权或使用权暂时归属他人的领土,强调非永久性归属。

    例:战国时期小国常将城池“寄地”于大国以求庇护。

  2. 引申含义

    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临时管辖权或代管区域,如国际法中的“托管地”。


二、历史用例与权威解析

  1. 《左传》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曾将虎牢之地“寄”于晋国,意为暂时交由晋国管辖,但主权仍属郑国(《左传·襄公十一年》)。此例印证“寄地”的权属分离特性。

  2. 《汉语大词典》释义

    释为:“暂属他人的土地。亦指暂时托管的领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三、现代应用与相关概念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寄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解释

  1. 寄放妻儿财货的地方

    • 该义项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中,记载了郑桓公将家眷和财物寄存在虢、鄶等十邑的史实()。例如:“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其中“帑”通“孥”,指妻儿,“贿”指财物。
  2. 暂时由他人代管的地方

    • 例如《战国策·韩策一》提到韩国颍川被楚国占领后称为“韩之寄地”,即韩国的土地暂时由楚国代管()。

二、延伸解析


三、总结

“寄地”的两种含义均围绕“暂时性归属”展开,既可用于家族财物寄存,也可指领土的临时管辖。其用法多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心标望采召搭背蛋粉胆囊盗魁雕摧端木蛾眉月仿徨冯宫关税同盟关羽候车霍食狡滑交售郊天赦加热家数紧锣密鼓举逸抠搜逵泉阃闺练鹊拢船緑林豪客雒阳鹅谩蔽满实名不副实麋躯赧颜汗下硇洲昵就凝寂强渡器世日制锐挫气索如水赴壑杓建砂盐适得其反疏阔四更擡炮探照灯题芽同尘敦然文标吴趋曲想法详谈效首遐视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