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雹子的意思、雹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雹子的解释

[hail;hailstone] 冰雹的通称

详细解释

冰雹。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鼓楼房上琉璃瓦,每日风吹日晒雹子打。”《红楼梦》第五三回:“九月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雹子有鸡蛋那样子大,把我的屋都打烂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雹子(báo zi)是汉语中对冰雹的俗称,指从积雨云中降落的固态降水物,通常呈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冰块状。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参考依据:


一、基础释义

  1. 字形与读音

    “雹”为形声字,从“雨”部,表示与天气相关;“包”为声旁。读音为báo(阳平),口语中常加后缀“子”读作báo zi(轻声)。

  2. 核心定义

    指直径大于5毫米的冰粒或冰块,由积雨云中的过冷水滴在强对流作用下反复冻结、吸附冰晶形成,常伴随雷暴天气出现。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2页。

    ▸ 补充:《汉语大词典》强调其“骤降性”,与“霰”(小雪粒)区分。


二、科学特征

  1. 形成条件

    需同时满足:

    • 强烈上升气流(支撑冰粒在云中反复升降)
    • 云中过冷水滴丰富(冻结成冰核)
    • 温度梯度显著(形成透明与不透明冰层交替的结构)

      ▸ 来源:《大气科学辞典》气象出版社,1994年,第12页“雹暴”条目。

  2. 危害性

    大雹块(直径≥2厘米)可击伤农作物、损毁建筑,甚至威胁人畜安全。

    ▸ 案例参考:中国气象局《冰雹灾害等级标准》(GB/T 27916-2011)。


三、文化延伸

  1. 民俗称谓

    方言中亦称“冷子”(如华北地区),古称“雹灾”见于《左传·昭公四年》:“雹可御乎?”

    ▸ 来源:《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文学意象

    在民间文学中象征“天罚”或突发灾祸,如《诗经·小雅》以“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隐喻变故前兆。


四、权威机构定义参考


冷知识

雹块剖面可见洋葱状分层结构(如下图),每一层代表一次在云中的升降冻结过程,最大雹块纪录直径达20厘米(南非,2010年)。

▸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WMO)极端天气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

“雹子”是汉语中对冰雹的通用称呼,属于一种固态降水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
    雹子指从积雨云中降落的冰块或冰粒,直径通常≥5毫米。其结构坚实,形状多为球形、锥形或不规则状,内部常呈分层结构(由反复冻结的水滴和冰晶形成)。

  2. 形成原因
    雹子产生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需满足以下条件:

    • 云层中有强烈上升气流使水滴反复上升冻结
    • 云中温度变化剧烈,导致冰粒与过冷水滴碰撞增长。
  3. 影响与危害
    雹子多伴随雷暴出现,对农业、建筑和交通造成破坏,如砸毁农作物、损坏车辆等。例如《柳毅传》中描述“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4. 语言应用扩展
    在汉语中,“雹子”也被用作比喻,形容事物具有猛烈或难以抵挡的特性,如“批评像雹子般砸来”。

注:如需了解冰雹的防御措施或气象预警机制,可参考专业气象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鳌宫兵交并线宾座扯后腿扯筋爡焥充足畜聚从良当务始终定心骨,定心骨儿犯手飞道非义風名鵩谶鲠欷攻坚战工业区官力海龟行行蛇蚓酣醑讳恶火宅谏尸谤屠姣滴滴稽程噤害金奏九鲤湖祭正絶岩炕桌儿陇客毛手毛脚明窗净几南服南越鸟旁瞩屁塞铺棻乾耗企怀权珰区划曲解散句森疏上席社威擅势赊遥石栈桃奴同然一辞頽形顽鄙下半天香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