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inirvana;passing away of a monk or nun] 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
佛教语。称佛菩萨及高僧身死。寂即梵语“涅槃”的意译。言其寂灭乃是一种示现,并非真灭。《古尊宿语录·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禅师语录》:“﹝ 子湖和尚 ﹞ 唐僖宗 广明 中示寂。”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圆通禪师 ﹞既行,道过 龙游 ,留一月,会 达观 示寂。”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鬼》:“ 般禪佛 又曰 般疹佛 ,盖因出痘而示寂也。” 赵朴初 《菩萨蛮》词序:“ 万慧 法师南行五十餘年,老隐 摩谷 ,余数游 缅甸 皆未得见。一九六○年春又访 缅 ,师已示寂,赋此志悼。”
“示寂”是佛教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佛、菩萨或高僧的离世,具有特定的宗教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示寂”指佛教中佛、菩萨或高僧的去世,其核心意义与“涅槃”相关,即通过寂灭烦恼达到解脱轮回的境界。该词由“示”(表达、显现)和“寂”(梵语“涅槃”的意译,指寂静、灭尽烦恼)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展现寂灭的状态”。
“示寂”是佛教对修行者离世的尊称,蕴含对修行成就的肯定与宗教哲学深意。需注意语境,避免与世俗“哀悼”概念混淆。
示寂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意思是佛教中高僧示人灵魂归寂的仪式,也可以指某人或某物结束、消失的状态。
示寂的部首是示字旁,包含示和寂两个部分。
示部的拆分是⺭(示字底部就是示部分)。
寂部的拆分是⺮(寂字底部就是寂部分)。
示寂总共由14个笔画组成。
示寂最早出现于佛教文化中,用来指示高僧示人灵魂归寂的仪式。
在繁体中,示字的底部是⺭,寂字的底部是⺮。
示寂在古代写法上有所变化。示字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扌(示字底部是扌,表示手的意思),寂字的底部写作叕。
佛陀示寂的时候,众人都默默无言。
他的离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示寂。
组词:示意、寂静、示威、示范、示教
近义词:寂然、寂寞、沉寂、寂寥
反义词:繁忙、喧嚣、活跃、热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