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年的时序。《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銖、两、斤、钧、石也……四万六千八十銖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南朝 宋 沉约 《悯国赋》:“时难纷其未已,岁功迫其将徂。”《北史·循吏传论》:“为政之道,宽猛相济,犹寒暑迭代,俱成岁功也。” 明 宋濂 《燕书》之三三:“阴阳合而大化彰,寒暑正而岁功成,夫妇和而家政理,天道也,亦人道也。”
(2).一年农事的收获。《汉书·礼乐志》:“阳出布施於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於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竟亡一岁功,则天下独有受其飢者矣。”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神行令,瑞飞空。迎乾德,祈岁功。” 金 元好问 《杂著》诗之一:“田家岂不苦?岁功聊可观。”
"岁功"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 《汉语大词典》指出"岁功"最初指代农作物的年成收获,《汉书·礼乐志》"阳出布施於上而主岁功"即体现其农业经济属性。该词由"岁"(年周期)与"功"(劳作成果)构成,反映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节律与生产成果的关联认知。
二、时序引申 《礼记注疏》将"岁功"扩展为四季运行规律,如"岁更终始而功以成"强调时序更迭的完整性。这种时间维度在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中得到文学印证,展现古人通过农事活动感知时间流逝的哲学思维。
三、文化象征 《齐民要术》系统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农事智慧,使"岁功"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载体。该概念在历代农书典籍中持续演变,最终形成包含自然规律认知、劳动价值判断和社会治理理念的多重文化符号。
“岁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年的时序
指一年四季的运行规律或时间推移。例如《汉书·律历志》提到“岁功成就”,强调时间积累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一含义多用于古代文献,体现自然与时间的关联性。
一年农事的收获
特指农业在一年中的收成。如晋代陶渊明诗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以及《潜夫论》中“竟亡一岁功,则天下独有受其饥者”,均强调农事成果对社会的重要性。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关联“时间”与“农业”,反映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
皑白按部就班安措熬心费力白浪掀天边夷篦篱并命捕风弄月才难采章草本逞意陈事吃诟酬复从兵带职倒赔低头丧气抵牙儿萼绿华恩知番客蜚禽赶脚的乖慢馆伴使河豕红觜奸讹谫庸决囊痾疢库希特人老字号连好僚采林下黎物鹿裘满崽茂德马驼子蒙闇木狗子耐饱青阁劝来时和年丰书虫子田额条画微情缊豫乌集娴習习贯若自然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