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夷的意思、边夷的详细解释
边夷的解释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晋书·滕脩传》:“ 脩 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敦煌曲子词·洞仙歌》:“华烛光辉,深下帡幃,恨征人久镇边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正统辨》:“夫 辽 固 唐 之边夷也,乘 唐 之衰,草窃而起。”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十三年, 厄鲁特 纠边夷入犯 西寧 。”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夷的解释 夷 í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弄平:夷为平地。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等辈:“诸
专业解析
边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
「边」
本义指物体外围、疆域交界处。《说文解字》释为「行垂崖也」,引申为边疆、边境,如《史记·匈奴列传》「北边未安」。
-
「夷」
原指东方部族(《说文》:「东方之人也」),后扩展为对未开化族群或异族的统称,如《礼记·王制》「东方曰夷」。
二、词义内涵
「边夷」合成后特指:
- 地理范畴:中原王朝统治边缘的偏远地域;
- 文化范畴:居住于边疆、文化习俗异于中原的族群;
- 政治范畴:历史上与中央政权存在朝贡或冲突关系的边疆民族。
典型文献用例:
《后汉书·西羌传》载:「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此处「羌胡」即属「边夷」范畴,凸显其文化差异与政治矛盾。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代语境中隐含华夏中心视角:
- 中性表述:如《旧唐书》称吐蕃「西边夷狄,礼义殊隔」;
- 贬义倾向:明清文献常将「边夷」与「蛮貊」并称,强调文化优越性。
权威参考来源(暂缺可公开访问的数字化词典链接,建议查阅):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边夷」词条释义;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对「边」「夷」的形义分析;
- 二十五史中「边夷」相关军政记载(如《明史·土司传》)。
建议通过中华古籍数据库或专业辞书出版社官网获取完整学术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边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 指代对象:指古代中原王朝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东方或南方的族群。
- 构词解析:
- 边:指边疆、边境;
- 夷:古代对东部族群的泛称,后扩展为对非中原民族的统称,常带有文化差异的意味。
历史语境与演变
- 起源:最早见于《左传》,原指周代边境的夷族人,后逐渐成为对边境异族的统称。
- 用法特点:
- 中性描述:如《晋书·滕脩传》中“为边夷所附”,指边境民族归附。
- 隐含贬义:明清文献中多含文化轻视,如明陶宗仪称辽为“唐之边夷”。
- 文学用例:敦煌曲子词《洞仙歌》用“恨征人久镇边夷”表达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现代使用建议
- 语境敏感:该词带有历史局限性,现代使用需注意避免文化偏见,尤其在学术或正式场合建议替换为“边疆民族”等中性表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巾奔蛇髀枢残掠成风斤敌寇顶端窦径返朴还真封墓负材矜地甫里改折鬼钗輷鞫殷殷欢抃胡服骑射回膓活气积尺结核杆菌解扣觊慕金泥尽思疾心款缝旷达扩大碄碄鹿迷马尼拉麻毛胚没口子密略脑瓢女头蟛螖子纀属骑装日天子柔合神佑摄威擅势兽虞踏镫陶罐填户推变微潮诬绐武色仙岛相衡庠均详析鲜文韅鞅衔冤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