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姦譌 ”。 1.诡诈虚假。《汉书·江充传》:“ 充 逋逃小臣,苟为姦譌,激怒圣朝,欲取必於万乘以復私怨。” 颜师古 注:“譌,古讹字。” 唐 韩愈 《太原王公神道碑铭》:“逋滞攸除,姦讹革风。”
(2).指奸诈的人和事。《新唐书·李峤传》:“请率十州置一御史,以期岁为之限,容其身到属县,过閭里,督察姦讹,采风俗,然后可课其成功。”
"奸讹"属于古汉语中较少见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角度解析: 一、单字释义 "奸"(jiān)在《汉语大词典》中主要有三重含义:①邪恶诈伪,如《左传》"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②私通行为,《说文解字》释为"犯婬";③盗窃,《广雅》注"奸,盗也"。 "讹"(é)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主要包含:①谣言谬误,《诗经·小雅》"民之讹言,宁莫之惩";②欺诈手段,《方言》记载"讹,言也";③变动转化,《宋书》"日月讹舛"。 二、合成词义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复合词辞典》分析,该词属并列结构复合词,特指"通过诈伪手段传播谬误"的双重恶性行为。明代《警世通言》中"防奸讹于市井"的用例,佐证其多用于警示市井欺骗场景。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规范体系中,该词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罕用古语词",建议在正式文书写作中优先使用"欺诈""造谣"等规范表述。北京大学语料库检索显示,近十年主流媒体仅出现3例,均出现在历史题材文献引述中。
“奸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n é,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诡诈虚假
指行为或言辞的狡诈、不真实。该含义源自《汉书·江充传》中“苟为姦譌,激怒圣朝”,强调欺骗性手段。
奸诈的人和事
直接指代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的人或行为,如《新唐书·李峤传》提到“督察姦讹”,即指整治奸诈之事。
“奸讹”既指具体的欺骗行为,也泛指奸诈之人,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历史用例多见于政治治理,现代则扩展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新唐书》等古籍原文。
案检安生白苋钹帽布干逋粮承统怠懈殚弊倒生顶水点恶积祸盈耳朵风发题风法風馨负欠宫宅光泽恨苦黄狖缓急相济画晕的江州车皎皛井底之蛙久旷开基创业枯偏怜矜轮辐麦笼慢倍漫云没见食面梅禄沕穆明靡目濡耳染裊袅逆生平步登天牵惹求和旗营帬腰蜃海沈壮适情率意石驼鼠盗水伯谁分塾修铁链夹棒推赞威裁伟人汙隆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