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命运;同死。《宋书·索虏传》:“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 王元绍 ﹞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1).犹言捐生。《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2).亡命;逃亡在外。《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 楚 ,以絶后虑。”
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 葛司徒 ,他士可无併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闻 戚 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
(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
並命:1.一同受命。《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 孔颖达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权德舆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 仲 ,登朝並命惭无用。”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 苍梧 左宦一联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
“并命”是古汉语复合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
一、表“共命运”之义
指共同承担命运或生命关联,常见于史书及文学典籍。例如《宋书·索虏传》载“将卒并命,自固殒首疆场”,此处指将士共同以性命守卫疆土。《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强调其“同生共死”的语境色彩,多用于描述忠义、患难关系。
二、表“拼命”之义
此义项强调舍弃性命的行为状态,含决绝意味。《聊斋志异·钟生》中“并命于水,遂不复堕”即用此意,描述投水自尽场景。该用法在明清小说中尤为常见,常与激烈冲突场景相关联。
古籍注疏类工具书如《故训汇纂》将两义项归为同源引申,揭示其核心语义均聚焦于生命状态的紧密关联。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均稳定收录这两个义项。
“并命”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共命运或同死
指多人因共同命运而生死与共,常见于古代战争或危难场景。例如:
拚命、舍命
强调不顾性命地行动,多用于冲突或任务中。例如:
比喻尽最大力量
近代文献中用于描述竭尽全力应对危机,如《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记载民众“并命于寻仇”,反映激烈抗争。
亡命或逃亡(较少见)
个别文献如《东周列国志》提到“并命于楚”,指被迫逃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颜氏家训》等古籍原文。
襃迁杯酒释兵权鷩鴺不撑达长离虫鸡触石决木疵颣待接打剌苏冬菇丰和奉衣巾风疹块刚切冈仁波齐峰梗迹萍踪观念形态鬼面过家顾省衡道鋐鋐黄卢监视教驯诘禁瘠枯亢强抗污树种寇莱公旷败拉拢狼豪了利零雰陇驿楼舍论士緑萼梅幔亭鸣风树抹角女家骈逼皮夹批隙导窾青磷遒进秋衣曲诺仍迭慎简市称五更相幇香缯险僻闲歇热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