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汉 广野君 庙碑﹞其略云:輟洗分餐,諮谋帝猷, 陈 郑 有 涿鹿 之功, 海 岱 无 牧野 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
黎物是汉语古语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
收割庄稼
“黎”通“刈”,意为收割;“物”指农作物。合指收割谷物,尤指收获黍稷等粮食作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农作物收成
引申指农作物的收获成果,常见于描述年景丰歉的文献。
来源:《辞源》(修订本)、《中国古代农业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
“黎物”最早见于《诗经》,如《豳风·七月》中“十月纳禾稼”的早期表述,后演变为泛指农事收获。东汉郑玄在《毛诗笺注》中释“黎”为“刈穫也”,“物”为“百穀之实”,强调其农业活动属性。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进一步注解:“黎物者,谓刈取百穀也”,明确其收割农作物的动作含义。
使用场景:
权威参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黎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黎民”,即百姓、民众。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黎物”读作lí wù,指代普通民众。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已较少使用。
文献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中记载的汉代碑文:“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此句意为“安抚百姓,自有人类以来,功绩之盛无出其右”,体现了该词在赞颂治理者功绩时的语境。
相关补充
“黎物”是古代对民众的雅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碑刻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4、5、7)。
邦途碧天不绝于耳蝉组潮黏黏朝日错磨道门遁时房计废然俘虏高隅贯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鬼祠惶恐黄屋花旗夹径搅搅静君纪念册禁中军咨快吏匡定嬾散老好人历术赂地卖庸门阁敏卲泥糊糊盘乡贫油清班晴旭屈狄忍命软梏奢侈勝談实获我心事证鼠尾轿松麝所出索价堂对贪贿恸恨抟泥猥拙屋极霞巾消摇逍遥游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