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动于中的意思、无动于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动于中的解释

指意念专一,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后亦指内心毫无触动,对事情毫不在意。《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宋 朱熹 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於其中也。” 清 方苞 《修复双峰书院记》:“尝叹 五季 縉绅之士,视亡国易君,若邻之丧其鸡犬,漠然无动於中。”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中。”亦作“ 无动於衷 ”。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神圣的抗战,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么多的血,他都无动于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动于中”是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指内心毫无触动,形容对应当关心的事物或外界变化持漠然态度。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无动”与“于中”两部分:“无动”表示缺乏行动或反应,“于中”强调这种状态源于内心。该词常见于书面表达,与“无动于衷”为同源异形词,二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列为可互换使用的规范词形。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这一成语可追溯至古代汉语对心理状态的描述。例如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用“无动于中”批判诗作缺乏情感共鸣,印证了该词在传统语境中的应用场景(来源:汉典网)。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批评态度冷漠或情感缺失的行为,如“面对社会不公,他始终无动于中”。

语言学研究表明,“无动于中”属于主谓结构成语,其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或定语。与近义词“麻木不仁”相比,前者侧重主观态度的选择,后者更强调客观感知的丧失(来源:教育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与“不为所动”(含褒义)等近义表达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无动于中”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wú dòng yú zhōng(注音:ㄨˊ ㄉㄨㄥˋ ㄩˊ ㄓㄨㄥ),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内心毫无触动,对应该关心或注意的事情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例如面对他人的困境或重要事件时,完全不为之所动。


2.结构与用法


3.出处与演变


4.例句参考


5.注意

“无动于中”与“无动于衷”为异形词,现代汉语中多用后者。两者含义相同,但“无动于衷”更符合当代书写习惯。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地将军百帕白送白头帖子辈分悲酸贲戋表勒壁上观笔顺笔头陈思思趁墟媰妇次辅骢马郎麤率丹慊东陵道渡客发谋贩徒分科干安各从其类蛊弊古涩隳放匠心独运交明骄顽旧来拒理魁柄緑駬妙处不传民丁愍怜奴颜婢色扒艇平隰乾衡青铁砚穷案赏契觞勺生意识想兽兕水明山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四夷俗文学焘冒体访宛冯王禄武声象郎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