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辅的意思、贤辅的详细解释
贤辅的解释
贤明的辅相。《汉书·魏相传》:“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 唐 贾公彦 《<周礼正义>序》:“立君治乱,事资贤辅。”《明史·职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客帝﹞将登荐贤辅,变革故法,使卒越劲,使民果毅,使吏精廉彊力,以御白人之侮。”
词语分解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 辅的解释 辅 (輔) ǔ 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 帮助,佐助: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辅弼。辅助。辅导。辅相(刵 )。 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区:畿辅。 人的颊骨:辅车相依(“车”
网络扩展解释
“贤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指“贤明的辅佐者”,通常用于形容具备德行与才能、能协助君主或领导者治理国家的重臣。
- 结构:由形容词“贤”(有德行、才能)与名词“辅”(辅助者)组成,属于典型的“形容词+名词”搭配。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汉书·魏相传》:“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强调贤辅与明君配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 《明史·职官志》:“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暗指贤辅在乱世中难以力挽狂澜的困境。
- 章炳麟《訄书》:将“贤辅”与变革、抵御外侮等政治行动关联,扩展了其语境。
3.延伸与相关概念
- 角色定位:在古代政治语境中,贤辅是连接君主与百姓的桥梁,需兼具智慧、忠诚与执行力。
- 近现代演变:现代用法较少,但在历史讨论或文学创作中仍可能借指德才兼备的团队核心成员。
4.与其他词汇的对比
- 与“良相”区别:“良相”更侧重官职(宰相),而“贤辅”更强调品德与辅助功能,适用范围更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上下文或不同朝代的应用差异,可参考《汉书》《明史》等史书原文(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贤辅》的意思
《贤辅》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聪明、有才干的辅佐者”。这个词常用来称赞那些能够给予明智指导和有效帮助的人。
《贤辅》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贤辅》由贝部和辅部组成。
贝部是由贝字底,上面有两个点形成的部首,它表示与贝壳有关的东西。
辅部由辅字底下面一个横折和一个短竖形成的部首,它表示辅助、帮助。
总计,《贤辅》一词一共有11个笔画。
《贤辅》的来源与繁体字
《贤辅》是从古代《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广泛引用而来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的“不周”即是“不明智”,即需要有人指导和辅助。后来,人们将“不周”的概念引申为“贤辅”,表示聪明才智的辅佐者。
在繁体字中,《贤辅》的写法为“賢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贤辅》的写法与现代有些许不同。具体而言,贝部的形状更加明显,上面有两个点形成的部首更加清晰可见。
《贤辅》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这位老师是校长的得力贤辅,对他们的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词:贤能(聪明有才干的人)、辅佐(辅助帮助)、贤明(明智聪明)。
近义词:贤人、贤士、贤者。
反义词:愚昧、无能、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