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太乙 ”。1.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成玄英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 唐 吴筠 《听尹炼师弹琴》诗:“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 王肃 注:“太一者,元气也。”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唐 马湘 《登杭州秦望山》诗:“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3).天神名。 战国 宋玉 《高唐赋》:“醮诸神,礼 太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 太一 。”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云:“ 天一 、 太一 ,北极神之别名。”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昨夜子时已朝 太一 矣。” 清 吴伟业 《海市》诗之一:“仙人 太乙 祀 东莱 ,不信 蓬 瀛 此地开。”
(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因离北极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南朝 梁 沉约 《梁雅乐歌·皇雅二》:“华盖拂紫微,勾陈绕太一。” 元 张可久 《折桂回·紫微楼上右平章索赋》曲:“镇 钱塘 太乙勾陈,玉柱擎天,綉袞生春。”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5).山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 终南 太一 。” 李善 注:“《汉书》曰: 太一山 ,古文以为 终南 。《五经要义》曰: 太一 一名 终南山 ,在 扶风 武功县 。此云 终南 太一 ,不得为一山明矣。盖 终南 ,南山之总名。 太一 、一山之别号耳。”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太一"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概念,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哲学本体概念
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与终极规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此概念在道家思想中演化为"道"的同义词,《庄子·天下篇》称关尹、老聃之学"主之以太一"(来源:汉典网「太一」词条)。
星象指称
古代天文体系中将北极星称为太一,《史记·天官书》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认为其具备统御众星的枢纽地位(来源:国学大师网「太一」释义)。
宗教神祇形象
道教吸收哲学概念后,将太一神格化为"东皇太一",《楚辞·九歌》首篇即为祭祀此至高神的颂歌。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太一被列为最高天帝(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楚辞》注疏)。
中医术语
《黄帝内经》提出"太一者,水尊号也",用以描述人体元气运行规律,与"太乙"互通,体现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来源:中医世家网「太乙」词条考释)。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有7个义项,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天文等多领域的思想交融,属于典型的文化负载词。
“太一”是中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
宇宙本原与哲学本体
太一被视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极本体,与道家“道”相通。如《庄子》称“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将太一等同于“至精”之道,强调其不可名状、统摄万物的特性。在哲学层面,太一既是“至小无内”的混沌元气,又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整体。
天文学与北极星象征
太一星即北极星(北辰),因位置接近北天极而成为天穹中心,众星环绕如拱卫天帝。孔子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比喻德行,郑玄注其为“北辰之神名”,凸显其神圣性。
宗教神祇与元气论
汉代将太一尊为最高天神,称“天帝”,《史记》记载其位列众神之首。同时,太一也指天地未分时的先天元气,《礼记》载“礼必本于太一”,王肃注解为“元气”,认为宇宙时空皆由此演化。
与“太极”的关联
部分学者认为太一与《周易》中的“太极”同源,均指向宇宙生成前的混沌状态。两者皆强调从“一”到万物的分化过程,如《周易述》称太一为“天之主炁”,主导阴阳四时变化。
太一融合了天文观测、哲学思辨与宗教信仰,既是北极星象征的宇宙秩序中心,又是道家“道”的本体论表达,同时作为元气和神祇贯穿中华文化体系。其多维内涵体现了古人“关联性思维”特征。
爱才怜弱嗄哑拔丛蚫螺酥便签标语簸蝩赤虬达戈吊奇躲年儿童片風緊改絃易张鬼族韩杯罕异弘裕隳脞火戏饯春兼怀见见闻闻家术家殷人足旧愁新恨就歼镌阶绝壁砢硶客土枯木发荣俪辞灵音蒙漠砮石槃瓠飘英膍胵千金之家前志耆旧青空麴课融渥稍须十八罗汉摅骋水方说文解字四禁叟叟碎片涂面讬熟外吏无必五逆相依为命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