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黄钺的意思、白旄黄钺的详细解释
白旄黄钺的解释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词语分解
- 白旄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
- 黄钺的解释 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
网络扩展解释
“白旄黄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ái máo huáng yu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出处与字面含义
- 来源:出自《尚书·牧誓》,原文为:“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伐纣时手持黄钺(黄色斧钺)和白旄(白色牦牛尾装饰的旗帜)指挥军队的场景。
- 字面意义:白旄是白色牦牛尾装饰的仪仗旗帜,象征王权;黄钺是黄金装饰的斧钺,象征军事统帅权。
2.比喻与象征
- 核心含义:比喻与征战相关的事务,特指出师征伐的权威和仪式。
- 象征意义:白旄代表帝王威仪,黄钺象征武力征伐,二者结合体现古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传统。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用于描述出师征战的场景。
- 例句:
“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钺,平定两京。”(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
4.补充说明
- 历史背景:白旄和黄钺均为古代帝王仪仗器物,黄钺后来演变为军事权力的象征,如“假黄钺”代表代天子征伐。
- 现代使用:该成语较生僻,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强调征伐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以上内容综合了《尚书》原典、权威词典及历史典故解析,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在线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旄黄钺是一个传统汉字词汇,下面是关于它的一些信息:
意思:白旄黄钺是指古代帝王的仪仗和徽号。白旄是以白色马尾做成的旄(máo),象征着威严和权威;黄钺是黄色的斧头,代表着勇武和武力。因此,白旄黄钺意味着统治者的权威和武力。
拆分部首和笔画:白旄黄钺的字形十分独特。其中,白字的部首是白,旄字的部首是彡,黄字的部首是黑,钺字的部首是金。白旄共由14个笔画构成,黄钺则是由16个笔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白旄黄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宫廷文化。在古代,《周礼》中记载了白旄黄钺作为帝王的徽号使用。而繁体字形则是对其变异和演变的结果。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字形的书写与现代有所不同。白旄黄钺的字形在古代可能稍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字形的核心特征是保持一致的。
例句:使用白旄黄钺作为例句并不常见,因为它往往被用来形容君王或帝王。一种可能的例句是:"君临天下,手持白旄黄钺。"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君主的权威和武力。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白旄黄钺通常没有衍生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它是一个独特的词汇,用来特指帝王的仪仗和徽号。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