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斯民的意思、斯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斯民的解释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斯民”是一个文言词汇,由指示代词“斯”和名词“民”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指“这些百姓”或“此民”,常带有特定的语境色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斯:作为指示代词,意为“此”、“这”、“这些”,用于指代眼前或上文提及的对象,带有一定的限定或强调意味。
    • 民:指人民、百姓、民众。
    • 合义:“斯民”即“这些百姓”、“此民”,指代特定语境下所谈论、所关切的民众群体。它并非泛指所有人民,而是带有具体指代性,常隐含说话者(或作者)对所指民众的情感、态度或责任意识。
  2. 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与情感色彩: “斯民”常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尤其在儒家经典和政治论述中,蕴含着对民众的关切、责任或怜悯之情:

    • 关切与责任:使用者(常为统治者、士大夫)以此词指代其治下或所关心的百姓,强调对“这些百姓”福祉的责任。例如《论语》中虽无直接使用“斯民”,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包含对“民”的关怀。
    • 怜悯与同情:在描述民众疾苦时,“斯民”常带有深切的同情意味。如杜甫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未直接用“斯民”,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斯民”所承载的情感相通。
    • 泛指与强调:有时也用于泛指人民,但用“斯”字带有一种将其置于当前、需要关注或讨论的意味,比单纯用“民”更具现场感和强调作用。
  3. 经典文献中的例证:

    • 《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我将用这个道理来唤醒这些百姓。) 这里“斯民”指孟子想要教化、唤醒的民众。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孔子说:‘第一个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就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怎么能让这些百姓饥饿而死呢?) 此处的“斯民”饱含孟子对饥寒交迫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仁的强烈谴责。
    •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士大夫心系“斯民”的体现。
  4.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斯民”已非常罕见,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若使用,多见于仿古文体、历史题材作品或特定引用中,用以表达一种古典的、带有责任或情感色彩的“人民”概念。

“斯民”意指“此民”、“这些百姓”,是一个带有具体指代性和浓厚情感色彩的文言词汇。它强调说话者(作者)对所提及民众群体的直接关注、深切关怀或强烈责任,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表达仁政思想、忧患意识或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其核心在于“斯”字所带来的限定性和情感代入感。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或权威出版社版本):对“斯”、“民”及“斯民”词条的解释提供了基础字义和书证。 (若在线版本链接可靠可提供,如[权威词典网站链接],否则仅标注来源名称)
  2. 《孟子》(中华书局等权威点校本):书中多处使用“斯民”,是理解该词古典意涵和情感色彩的关键文本依据。
  3. 《论语》及相关研究: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是理解“斯民”情感底蕴的重要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斯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代老百姓或全体民众,强调人民的普遍性。其中“斯”为代词,相当于“这”“此”,带有指向性;“民”即人民,合称可理解为“这些百姓”或“当今的民众”。

2.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意为用此道理唤醒百姓。 • 《管子·侈靡》中也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表达对民众的肯定。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政治、社会语境,常见于古代典籍和文人作品中,如: ▫️ 晋代陆机《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治理)斯民”; ▫️ 鲁迅《悼杨铨》诗:“又为斯民哭健儿”,表达对民众中杰出人物的哀悼。

4. 古今差异 古代侧重集体概念,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引用。如孙中山曾用“亟拯斯民于水火”表达救民理想,现代则多用于强调历史语境下的民众群体。

5. 近义词与延伸 近义词包括“黎民”“苍生”,但“斯民”更突出特定语境下的民众指向性。其核心始终围绕“人民”这一集体概念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暗聋葆光备位充数本号别情避雨不淑步驺惭恚漕府侧门超羣晨早吃教纯金滴定丁督护歌帝女陡斜旛麾辅送革包钩云洸洸齁寝涣涣化纸慧心交通工具醮章齎恨警策辞寄书鴈轲机莅官龙章録本禄籍玫瑰鸣动南顿逆命炮炙配位骈耸潜泳穷陬僻壤软槃散金沙蚕使弼手勤双红拜帖梭天摸地通晓外露微细五比丘乡坝头先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