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网瘾的意思、网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网瘾的解释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网瘾(wǎng yǐn),又称网络成瘾或互联网成瘾障碍,是指个体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心理依赖和行为失控现象。其核心特征是对网络使用产生强烈渴求,难以控制使用时间,即使明知对身心健康、社交或工作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仍持续使用,停止使用后可能出现焦躁、空虚等戒断反应。

详细释义

  1. 词义构成

    “网瘾”为复合词:“网”指互联网,“瘾”指难以自拔的深度依赖。该词生动描述了对网络行为的病理性沉迷状态,属于现代汉语新生词汇,常见于心理学及社会行为研究领域。

  2. 典型特征

    • 失控性:无法自主控制上网时长与频率。
    • 耐受性:需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或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满足。
    • 戒断反应:停止使用后出现情绪焦躁、注意力涣散等症状。
    • 功能性损害:导致学业/职业效率下降、社交退缩或生理健康问题(如视力损伤、睡眠障碍)。
  3. 诊断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将“游戏障碍”(属网瘾亚型)列为精神疾病,其诊断需满足“持续至少12个月、行为严重干扰个人生活”等标准(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4. 社会影响

    长期网瘾可能引发青少年人格发展障碍、家庭冲突及社会适应困难。中国教育部将“预防网络沉迷”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强调家校协同干预(来源: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网瘾”词条并释义为“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

  2. 《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手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界定网瘾的临床特征与干预策略。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报告

    实证研究指出网瘾与大脑奖赏回路异常激活相关(来源:中科院心理所《网络成瘾神经机制研究》)。

  4.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文件

    ICD-11对游戏障碍的定性为网瘾研究提供国际标准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网瘾,全称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个体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失去对上网行为的控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显著受损的行为状态与心理障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网瘾的核心表现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与失控,具体特征包括:

  1. 过度沉迷:长时间沉浸于网络(如每天超过4小时或每月超144小时)。
  2. 失控性:无法自主控制上网时长,即使意识到负面影响仍难以停止。
  3. 功能损害:显著影响学习、工作、社交等现实生活。

医学界对网瘾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其属于“行为成瘾”范畴。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8年将“游戏成瘾”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间接承认网瘾的医学地位。


二、主要症状与表现

1.心理依赖

2.生理影响

3.社会功能退化


三、诊断标准

根据权威医学指南,网瘾的确诊需满足以下条件:

  1. 持续时间:相关行为持续至少12个月(严重时可缩短至3个月)。
  2. 量化标准:日均上网超4小时,或月均超144小时。
  3. 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由其他精神障碍引发的网络过度使用。

四、干预与治疗建议

  1. 行为管理:制定上网计划,逐步减少使用时间,培养替代兴趣。
  2. 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错误认知,缓解情绪依赖。
  3. 家庭支持:改善家庭沟通模式,避免过度指责,建立正向引导。
  4. 专业治疗:严重者可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

五、争议与反思

网瘾的医学分类尚未完全统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归为“过度使用”而非独立疾病。但不可否认,其负面影响已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正确认识网瘾,平衡网络与现实生活,是预防与应对的关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治疗方法,可参考来源中的高权威性网页(如、6、9)。

别人正在浏览...

哀哭秉枹壁塞才緼蝉腹龟肠车马如龙陈师大行星达罗毗荼人淡霭黮闇顶承冬寒发敕风概覆书怪说官板惯常贯溢孤臣孤甥化学键怙才骄物湖胶鹘眼佳木斯嘉俎叽咕竞絿进锐退速刻石冷艳两院制流亮騄骊率众駡坐名门闺秀撚支炮笼泡鱼朴澹千官倾狡穷光棍奇童蚑行喘息生民涂炭顺步秫櫱遂郊铁钱鮀江免袒险劲宪命下议霞屿寺懈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