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利用职权。《商君书·农战》:“今上论材能智慧而任之,则智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
使臣。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 仲尼 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他生於六一七年,十三岁(六二九年)继位,十八岁(六三四年)遣使官到 唐朝 求婚。”
“使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释:
作为动词短语(“使”+“官”)
意为“利用职权”,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商君书·农战》中提到:“今上论材能智慧而任之,则智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
作为名词
指“使臣”或“外交官员”。例如:
部分现代文献(如)在例句中提到“使官兵人人都能全假足休”,此处的“使官”可能为动宾结构,指“管理/保障官兵权益”,属于特定领域(如军事)的用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使官”的释义需分两类:
建议进一步查阅《商君书》《曹操诗集》等原始文献,或结合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验证具体用例。
《使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派遣或者任命官员。该词在古代常用于指派官员到各地区或部门担任官职。
《使官》可以从字形上分为两个部分:左边部分为“彳”(chì)部,表示“行走的人”的意思;右边部分为“宀”(mián)部,表示“官员”或“官署”的意思。整个字共有9划。
《使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展。在古代,“使”意为派遣或命令,而“官”则指的是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合在一起形成的《使官》表示派遣或任命官员的含义。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使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存在一些差异。对于《使官》这个词,古代的写法相对简化,用图形符号来代表意思,与现代的字形有所不同。在古代,用于表示“使”的符号是一种由三个横线组成的符号,与现代的“使”字稍有差异;而用于表示“官”的符号则是一种将房屋图形去掉屋顶的形状。整个词的写法更加直观,能够清楚地表达意思。
1. 队长使官员们前往前线执行任务。
2. 政府决定使优秀的年轻人担任重要官职。
使命、使唤、官职、官方
近义词:派遣、委派、命令
反义词:召回、罢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