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删削。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书》之作,本出《尚书》。 孔父 截翦浮词,裁成雅誥。”
“截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jiǎn,其核心含义为“删削”,主要用于指对文字内容的删减或修订。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截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专业术语,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献整理中的删削过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通》原文或相关史学注解。
《截翦》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剪除、割去、切断等。它常用来形容剪断某物的一部分或整个,或者割去某物的一部分。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更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古代文献。
《截翦》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部首是“戈”,表示兵器,右边部首是“羽”,表示鸟的羽毛。整个字共有11个笔画,其中“戈”部分4画,“羽”部分7画。
《截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其形状和意义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截翦」。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有所变化,但整体结构与现代汉字大致相似。由于汉字的演变,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在《截翦》这个字中,字形变化较小,仅有一些细节的调整。
1. 他用锋利的小刀截翦了一朵花的茎。
2. 为了装裱,艺术家截翦了画布的一角。
3.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决心截翦过去的痛苦,重新开始。
组词:截断、翦除、割切。
近义词:割断、切割、剪裁。
反义词:完整、连续、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