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众吏虽怀妬忌,无可奈何,做好做歉的説发 金满 备了一席戏酒,方出结状,申报上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宋 咸淳 辛未,正言 陈伯大 议考试士子……年十五以上能文者,许其乡之贡士结状保送。”
“结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zhuàng,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这类文书通常用于法律、行政事务中,具有官方认证或责任约定的性质。
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用途与性质
它属于契约类文书,强调法律效力,常见于民间纠纷解决、官方事务办理等场合。例如《警世通言》中描述用结状申报上司,体现其行政功能。此外,“结”字本身有“系、联结”之义,进一步说明此类文书具有约束性。
“结状”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法律文书形式,兼具证明与担保功能,常见于明清文献,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契约关系的重视。
《结状》是指一种关于法律的书信或文件,用于载明某种情况或请求并附带相关证据材料。通常,结状是由当事人向法庭提交的。
《结状》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章”,其中“纟”是由“纟”字旁构成的部首,表示与纺织品相关的含义;“章”则表示这个字的声音和含义。
根据拆分,我们可以知道《结状》中的“纟”部分包含四画,而“章”部分包含六画。
《结状》最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用来纪录事情的方式非常有限。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书写的方式来传达信息。随着法律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结状》这个词来表示书面文件来强调某些特定的情况或请求。
《结状》在繁体字中的写法:結狀。这些字形在繁体中依然保留了多数传统的字形特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汉字通常经过标准化处理,但在古代,人们有更多的书写方式和字体。古代汉字中的《结状》可能以一种略微变形的字形出现。
1. 他通过法院提交了一份详细的《结状》来说明他的权益。
2. 律师为客户准备了一份有力的《结状》,以证明案件中的关键事实。
1. 结案:指一项法律案件被处理完毕。
2. 结局:指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3. 详结:指对某事情或案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结状》的近义词包括:词状、状纸、函状。
与《结状》相反的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