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菽麦的意思、菽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菽麦的解释

(1).豆与麦。《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礼记·内则》:“饘酏酒醴,芼羹菽麦。”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松柏无完枝,菽麦断萌蘖。”

(2).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三国志·蜀志·彭羕传》:“愚夫不为也,况僕颇别菽麦者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菽麦(shū mài)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特指豆类与麦类作物,常作为基本农作物的代称。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字义分解

    • 菽:豆类的总称。《说文解字》释为“豆也”,泛指大豆、小豆、豌豆等。
    • 麦:指麦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等。《说文解字》称“芒谷”,强调其带芒的外形特征。

      合称“菽麦”即豆与麦两类主要粮食作物。

  2. 引申含义

    因菽麦为古代最常见的主食原料,故衍生出以下语义:

    • 代指基本生存需求:如《诗经·豳风·七月》中“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反映农耕生活的根本物资。
    • 比喻浅显常识:成语“不辨菽麦”形容人缺乏基本认知能力(语出《左传·成公十八年》)。

二、文献经典用例

  1. 《诗经·小雅·小宛》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此处的“菽”指野生豆类,体现早期先民的采集经济形态。

  2. 《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此为“不辨菽麦”典故来源,批判认知能力的缺失。

  3. 《孟子·尽心上》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与“菽麦”同义,强调粮食丰足为治国基础。


三、文化内涵

  1. 农耕文明的象征

    菽麦并提始于商周时期,二者为“五谷”(黍、稷、麦、菽、麻)的核心组成,代表华夏农耕文化的物质根基。

  2. 哲学隐喻

    道家典籍《淮南子》以“菽麦之生,日夜不休”比喻自然规律的不可违逆,凸显其作为生命本源的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链接:http://www.zhbc.com.cn/book/9787101131237

  2. 《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链接:https://www.guji.com.cn/book/9787532555397

  3.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链接:http://www.zhbc.com.cn/book/9787101053744

  4.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链接:http://www.zhbc.com.cn/book/9787101063514

  5. 《中国农业通史·先秦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链接:http://www.ccap.com.cn/book/9787109164892

  6. 《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链接:https://www.pup.cn/book/9787301267324

网络扩展解释

“菽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ū mài,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意义
    指豆类(菽)与麦类(麦)两种农作物,属于古代常见谷物。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提到“禾麻菽麦”,《礼记》中也有“芼羹菽麦”的记载。

  2. 比喻意义
    因豆与麦形态差异明显,常被用来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如《左传》中“不能辨菽麦”形容人愚钝,后演变为成语“不辨菽麦”,比喻缺乏基本常识或判断力。


二、文献出处

  1. 经典典籍

    •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 南朝刘孝标《辩命论》用“智昏菽麦”强调分辨能力的重要性。
  2. 近现代引用
    清代黄燮清诗句“菽麦断萌蘖”借农作物生长状态暗喻社会动荡。


三、现代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或《左传》相关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纶白糖辩客弊狱踣毙不谓懆懆扯巴挡箭牌大祀调职第一印象东女妒贤嫉能饿喙儿郎伟奉将贵在知心故垄华封三祝黄钟鹄举僭臣简御交白脚絣缴缠娇俏劫国金马门禁月明九章衣蠲放絶地天通抗越跨坐迾卒鳞萃灵华灵昧历世磨钝流逝冒难麪店逆恶仆妾啓惎青冥客祛禳认纳软脚赛因上指生花之笔四海九州贪滥铁镖题染王魏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