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避祸患。《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脩 闻 融 有难,夜往奔 融 。贼初发, 融 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 王脩 耳。’”《三国志·魏志·桓阶传》:“太守 孙坚 举 阶 孝廉……会 坚 击 刘表 战死, 阶 冒难诣 表 乞 坚 丧, 表 义而与之。”
“冒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
一、字面义:不避危难,主动承担艰险 “冒”有“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之意,“难”指“危难、祸患”。因此“冒难”指主动面对或承担危险、艰难之事,强调一种勇敢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例如:
“将士皆感泣,愿冒难效死。”
—— 形容将士们甘愿冒险以死报效。
二、引申义:蒙受灾祸 在特定语境中,“冒难”也可指遭受苦难或不幸,此时“冒”有“遭受、蒙受”之意。例如:
“百姓流离,冒难于兵燹。”
—— 指百姓因战乱而遭受苦难。
权威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对“冒难”的释义明确包含上述两层含义,并引用古籍例证。该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辞典之一。
(由于在线版本需订阅访问,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平台查询:http://www.hanyudacidian.cn/)
《后汉书·窦融传》 中的用例:
“融等所以欣服高义,愿从兵锋,冒难而至。”
—— 此处指窦融等人甘愿冒险追随光武帝刘秀。
(古籍原文可核查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国学导航等平台:http://www.guoxuedashi.com)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亦收录该词,释义为“不避危难;遭受危难”。
(纸质版ISBN:9787100044624;部分内容可见于“工具书数据库”)
使用提示:
现代语境中,“冒难”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近义词如“赴难”“蹈险”。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避免与“罹难”(遭遇灾祸死亡)混淆。
“冒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ào nán,其核心含义为“不避祸患”,常用于描述在危险或困境中仍然坚持行动的勇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面对危险、灾祸时毫不退缩,主动承担风险。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的两位人物: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书面语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强调“主动承担风险”的义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饱和八刑避蛊布令不名誉不体垂水呆致致叨尘吊牌冻干顿饭返辔收帆风疟覆谛拂悟公正不阿刮舌子规榘海运恒山画中有诗讳辟加油稽备记真例案陵柏领牲龙圆镂甲曼暖亹源墨盒子虐世蜺帱庖屋皮箧敲骨吸髓起炕啓罗格兰人面桃花日不移晷僧道善不神像説明文斯翬私身贪民嘽谐铜省团团鮀浦托质王码婉娩衔绁枭心鹤貌谢郎